昨天快下班了,总段又催利润数。我就在群里说,正在焦头烂额对数中,最晚啥时要。自己是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情绪的。杨总很快在群里回复,已经跟窦总沟通,利润数大致出来了。
也是一个契机,我就微信里对杨总诉说了我的苦恼。我说账实在太乱,我对了好几天没有头绪,那天想请小贾帮忙,没想到我们居然吵了起来。又求助主管,她跟我说如何如何,这事却又搁置了。我这几天脑子里反反复复想,实在没有什么好办法,恨不得像男人一样抽根香烟了。
我这里微信说着别的事,没想到杨总就过来了。她说,不用说了,我来了。我一笑,不是跟你说,是另一件事,也着急,正在交叉办呢!她等我说完,就说,我来看看账,也说了小贾就是那样,必须按照自己的思路来,之前跟前任交接,两个人就吵了一架。我心里本就对小贾没有多少芥蒂,只是感觉这活儿头疼,听了杨总的话,更觉得没有必要介怀。
从四点半,我们一直对到七点,终于对出一点眉目来。这中间请假出门的主管回来了,私自出门健身的同事也回来过。其余时间偌大的办公室基本就我俩。投入对账,头大如斗,却又有一种心流体验的感觉。
捋账的过程,杨总也看出为了整理数据我先前做了多少工作,我自己当然也看出了小贾的思路,为何他要求按照他的思路,因为他自己有一套完整的过程,要说他本来也是做财务,我们沟通应该无障碍,但是却谈崩了,因为我们都缺了一点耐心,都想要尽快在自己的系统里把问题解决。
杨总却不是。我还记得之前小贾交接,居然以生病为借口一甩手走了。头疼的工作谁也不愿意接,最后也不知道杨总怎么说通的,别别扭扭,就按照小贾的思路进行了。
工作貌似进行下去了,却给后续的我制造出很多麻烦,前两个月细微枝节不多,勉强应付过去了,这个月却实在头疼。我们就卡在那里,谁也守住自己的边界不愿意多跨一步。
杨总说,我知道他的账,我来看,你哪里不明白。我当然也想起来,吕师傅突然去世,杨总说,出纳我先兼着,不会的就自己琢磨。跟我配合了两个月,不管多么头疼的事,都一件件解决了。那期间,单位其他的事也不耽误。
杨总跟我一年上班,虽大我五岁,我心里却总觉得我们是同龄人。这些年,我们走的路不同,交流当然也越来越少。因为开始负责多级的工作,重新开始打交道,才发现,不同的位置,人的视野差距真的很大了。一件件小事,我抓狂,她却是扎扎实实一步步去解决。
我看到自己的模式。遇到头疼的事,先不管具体是什么,脑子里开始爆炸,投放情绪,进入自己的分析循环,半带强迫性的求助。想一想,这样的模式也是够让人讨厌的,之前的同事主管面对我的态度,基本上是避而远之,没想到杨总就事论事,不怕麻烦的态度疗愈了我,让我看到自己的问题。
我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即便有再多的情绪,也要把精力投放在解决问题上,这样才可能走得更长更远。关于情绪,改天再继续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