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母爱我懂得真不多,直到自己生了孩子并学着养孩子,才慢慢体会到作为母亲的不容易。一口一口喂饭,一步一步学会走路,一个字一个字学会说话,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成长,这些无不倾注着母亲的深情。我不知道自己的成长竟然含着母亲这么多的关爱。然而母亲从未说过,我总以为自己所享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从未珍惜过母亲那些年的关怀,甚至抱怨家里不能提供给我更好的生活保障和物质条件。
我家孩子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家共有5个孩子,当然最小的是弟弟,从小被宠上了天,而其他的则是姐姐妹妹,我排行中间。因为不大不小,所以过重的活不用多干,因为不大不小,所以也享受不到父母过多的宠爱。记忆中父母很早就跟我们分开,所以从小很早养成了自立的习惯。记不清是几岁,应该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会了自己洗衣服,到了五六年级时学会了自己做饭。那时候父母大多时候不在家,我们由爷爷奶奶看着,中午在奶奶家吃,下午有时间做饭是姐姐做,姐姐做饭是义务,而我做饭多半了为了凑热闹。因为在小学阶段我们几乎跟母亲是隔离的,只有到了假期才像走亲戚一样到父母城里临时租的房子里小住一个假期,开学了又回到农村继续上学。我们应该是九十年代最早的留守儿童,所以对于父母没有更多更深的印象,好在我们姐妹几个都能够自立,自己的事情也能自己干,而弟弟则是被父母带在身边的。那时候对于母亲真没有过多的渴望,偶尔回来会做几顿好吃的,我能快活几天,也仅仅是几天的快活。我把更多的快乐倾注在学习上和与小伙伴们的玩耍上。好在我觉得童年还快乐,对母亲没有更多的埋怨,那时候原本也不会想那么多。
我真正体会母亲的苦是从那年高考开始的。姐姐连着两年高考,我连着两年高考,妹妹一年高考,我们姐妹三个连着5年的高考,彻底让母亲老了很多,母亲的头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发白的。我不敢想象她在我们连续5年的高考中遭遇了多大的心理煎熬。也就是从那开始,母亲的容颜一下子苍老了许多,高大的身影缩小了一截。然而母亲从未说过什么,她的日子依旧,只是我们姐妹几个辗转去了外地读书,我与母亲建立起的感情似乎又要隔断。在外地四年的读书时间我似乎忘记了对母亲的深情,即使在假期也不想归去,那时候并不知道其实不回家也是对母亲的一种伤害,可母亲从未言语。
再次感觉到母爱是在我结婚以后。毕业后的那几年,我们姐妹几个先后结婚生子,母亲那几年又我们姐妹几个的婚假事宜和伺候坐月子。母亲在我家是不常来的,没有事绝对不来走动,偶尔有来也是为了帮忙照顾孩子。我上班,母亲在家看孩子和打扫卫生,等我下班时,母亲早已把房间收拾的窗明几净,饭也已做好,就是儿时记忆中的那个不常有的味道,此刻却那么熟悉摆在眼前。每每母亲来的时候,我都会多吃一点。因为有胃病,平时是不多吃的。母亲在的日子,我什么也不用操心,然而母亲总在小住几天后就回去了,我颇有些失望。
每到假期时分,母亲总会问我回不回来。我说回去的时候,母亲显得特别兴奋,在我回去的几天前就酝酿好做什么好吃的。我说不回去的时候,母亲也会说忙就不用来了。我知道母亲是希望我们回去的,可她并没有表现出失望和不满。对于情感,母亲从来不矫情,她对于我们说话的态度俨然是一个外人,但内心却无比柔软。她知道我们爱吃小吃,晚上总会带些喜欢吃的回来,看着我们几个吃得狼吞虎咽,母亲在一边笑着。母亲不大会说话,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可她早已走进了我们内心,也许从一开始就驻扎在我们内心,只是母亲不言语,我们不懂而已。
今年十月一国庆假期过后,就没有怎么见过母亲。放假了,母亲又开始一遍又一遍的询问回来吗?而我似乎已经习惯了外地的生活,我与母亲今生注定要越走越远。龙应台说: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失在小路转变的地方,他用背景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母亲从未用言语要求过我们什么,凡事她总是以我们为主,在我印象中,母亲很少为自己考虑,有时候我们生病了,母亲会劝我们早点去医院,而自己病了则很少主动提出。即使我们在医院做个小小的检查化验,母亲也一路陪同,母亲比我们走的要快,也许这就是做母亲的天性吧,凡事总要走在前面为子女遮风挡雨。这些年母亲的身体不再硬朗,我们几个孩子也都做了母亲,母亲对我们付出的似乎比小时候多。 当我自己生了孩子,做了母亲以后,我才慢慢体会养一个孩子的不容易。在物质丰裕的现在,我养一个孩子都直叫苦叫累叫麻烦,那时候家里物质匮乏,母亲抚养我们5个从没听过一次抱怨。母亲在我心里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了。《母亲》这首歌词中唱到: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是啊,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个家,为我们撑起一片晴空。母亲对于我们的爱,永远是那么深情,那么无声。
2018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