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在理解这段话之前,我们一起来区分一下“天下”和“国”的概念。经查阅资料总结如下:从地域上划分“国”在古代指诸侯国,是区域的地方政权,“天下”在春秋战国时期理解为周天子的统治区域,到秦汉后,包括匈奴在内少数民族政权的地区。网上又从文化心理角度区分这两个概念,学生认为这个解释放到今天更为合适:大儒学家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因而“国”应指国家的政权,“天下”是民族及其独有的精神和文化。由此看来,平天下之所以难于治围,在于它所治理的范围更广:不仅要管理中原还要留心周边,不仅要规范人的行为,还要教化人的思想。何以平得,在行絜矩之道。
絜:度量,矩:法度,“絜矩”即审已以度人。问何为“絜矩之道”?简言之,以身作则,让善从自己这里传递要去,让恶在自己这里停止,防其散播。
文中的“上”应译为居于上位的人,一位领导者,往往具有很大的公众影响力,上行下效,治国者若想治理好天下百姓,需注意遵守絜矩之道。
如何扬善?居上位的人尊敬年老的人,礼待长辈,体恤孤儿,民间便会盛行尊老爱幼,孝亲敬长的仁爱之风。
如何弃恶?厌恶自己上司的行为,就不要把它施加给自己的下属,讨厌下属的做法,在和上司共事时就应避免这样的做法。不满前届领导在任时政策,就不要用这一政策指导之后的工作。讨厌自己右边的人的做法,自己就不要他的做法传递给自己左边的人。排比段中的这三句话,看似重复,实际层次分明,依次解释了如何以絜矩之道处理上级与下级,前任领导与现任领导,平级同事这三类关系。一言以蔽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