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的学科素养和课程标准,与微观的学习单元和文本资源,其间需要一个中观的桥梁或媒介,否则教师确定学习目标时往往会迷失在具体文本里,纠结在目标的表述层面,甚至因此忽视单元的核心价值。
教师要以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为依据,提出学习单元的核心问题,然后再紧紧围绕核心问题,制订学习目标。上有课标,下有文本,先提取核心问题,再分解核心问题,是确定单元学习目标的基本路径。
什么是“核心问题”呢?就是最重要的问题,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可以用几个相近的词语表述。比如,单元学习的“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迎刃而解;单元的“个性”--就是单元的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存在的理由;单元的“灵魂”--如果一个学习单元可以用一篇文章来比喻,核心问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核心问题往往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以学生为本位。核心问题落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当前学习所需要的。
②统帅全局。它是学习单元的灵魂,要能统领学习单元的全部学习资源。
③学科属性。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属性,核心问题要有鲜明的学科属性。比如,语文的本质属性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可以表达爱,但它不是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可以表达观点,但它不是哲学课。
④可以迁移。核心问题脱离了这个学习单元的语境,依然富有活力和价值。它既可以向同类主题的其他学习单元迁移,也可以向学生的生活迁移。
至于核心问题应该是一个疑问句,陈述句,还是一个关键词、短语,那都不是核心问题的“核心问题”。
比如,初中语文“至爱亲情”单元,这是主题单元,非能力点单元。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单元的核心问题绝不是“至爱亲情”。父母之爱,手足情深,是文本的言语内容,而非言语形式,而语文要研究和解决的是“作者是怎样表达父母之爱和手足情深的”:为什么同是《背影》,朱自清和三毛写的就不同?爱子之心不是什么新颖的主题,为什么《父母的心》写得那么动人?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说,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风格和结构才是作品的精华。
语文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言语形式而非言语内容。所以,这个单元的核心问题,如果用一个短语表达,那就是“表情达意”;如果用一个句子表达,那就是“如何用一个具体的承载物来表达抽象的感情”。
当有了“提出核心问题”这个中观设计之后,学习目标的确定就不但水到渠成,而且化繁为简,切中肯綮,让“教材只是例子”成为可能,既能避免陷在“以文本为中心”的细枝末节中,也能避免“覆盖教材”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