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说个人的看法,写的有点多。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不知道说到多少豪杰的心里,这里面自然也包括韩信。早起的韩信郁郁不得志,所幸的是久而久之他的梦想没有被磨平,见项羽这个老板不重用自己,估计是聊不来,就离开了,来到刘邦这里。可惜来到汉中时,他的待遇还不比在项羽那,只是一个连敖,连见刘邦的机遇都没有。如果不是因为夏侯婴救下韩信,他估计就被斩首了,然后夏侯婴将其推荐给刘邦,刘邦任命为治粟都尉(这是个专门试用韩信设立的),它和治粟内史(九卿之一)不太一样,后期汉朝再也没有人任过此职,很独特。不过这依旧不能满足韩信的宏图,选择离开,后有萧何一再推荐,才拜为大将军,总算能与他心中的宏源匹配。
不过在还定三秦中,刘邦只是将韩信作为一个类似于张良的军事来用的,真正的指挥者还是刘邦,毕竟将兵权交给一个尚未过实习期的人,终究是不放心的。韩信真正掌握兵权,应是从刘邦彭城战败,退回荥阳时,韩信阻击楚军于京索之间(说明有一定的兵可以带,但是不多),表现很突出,刘邦才将兵权给他,让他打魏豹。这一路走来,韩信肯定是感激刘邦的,如果不是刘邦的任用,他不可能取得威震天下的战绩。在打赵国时,韩信要兵,刘邦立刻使张苍、张耳带三万精锐过去,这也是很信任啊。刘邦有个特点,那就是信重你,就对你掏心掏肺。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齐地韩信一开始我想是他心里想做王,毕竟陈胜之言激起他心中的宏源,但不知道怎么开口,或者说他更愿意刘邦能主动封他一个王,也知道不可能才同意麾下的意见做齐王,他那么聪明,不可能不知道刘邦困难时要王做,是有点不仗义,有忘恩负义的骂名。只是他走到那一步,麾下那么多将领,他也是被赶上去的,就像刘邦当时做沛公。从此刘邦和韩信的关系开始出现间隙,如果换成今天,那就是自己信任的总经理带着钱说是到别处开辟市场,结果就独立了,不发火才怪。
真正让刘邦有杀心的,就是在刘邦决定追击项羽时,约好韩信来一起打项羽,结果没来,害的刘邦差点被打死。如果项羽攻破,那个时候刘邦必死无疑,可以分析一下,当时刘邦麾下的悍将诸如曹参、灌婴等都不在,刘贾、卢绾、黥布等刚搞定南方的周殷,等于刘邦身边的兵马战斗力不是最强的。很多战将分散各地,还有一部分在韩信和彭越那里。彭越和韩信这是耍了刘邦,那个时候韩信和蒯彻都认为天下还是诸王并存的,不过是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霸主而已。
韩信本意是不想和刘邦作对的,想反当初就保持中立了,来个三分天下,但他欠了债要还的,欠那个漂母的债他都还,更何况欠刘邦那么大的恩情。个人觉得韩信这个人军事才能很厉害,但性格不够果断狠辣,在大事上会犹豫,这个犹豫导致刘邦不能留他,这是个隐患,如果他能学学吴芮,也不会死。他如果能果断一些,学学黥布和陈豨,感觉不对付,立刻就反,恐怕天下会长期对峙一段时间。最终结局来看,韩信是斗不过刘邦的,没有刘邦的那种帝王谋略,麾下的文臣武将之众还是没法和刘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