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最健康的早起
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在台湾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在台湾,与台塑集团企业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
最早了解到王永庆,是在大学时候看余世维的视频讲座,当时余讲了一个王永庆的小故事,用来描述一个商人的精明:
王永庆很喜欢早餐喝豆浆,年青的时候经常去小店吃早餐,当时的豆浆有两种,一种是加生鸡蛋的一种是不加蛋的,王永庆一般到了店子里面都是先说:老板,来一碗豆浆,不加蛋的。老板就会给他端来满满的一碗豆浆,然后他猛地喝一口,对老板说:加个蛋。老板就敲一个鸡蛋到他的碗里。这样豆浆加了一个蛋之后,又涨满了满满的一个碗。于是王永庆就安心地喝他那碗豆浆。
他本来就是要喝加蛋豆浆的,但是他的这种后加蛋的喝法,跟其他人不一样,原因就是这样可以多喝到一口豆浆,花的是同样的钱。
当时我感慨:无商不奸啊,做生意做成这样精明,真是个人才。
关于早起: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说他每天晚上21点睡觉,凌晨2点准时起来。
他每天晨跑,不论风雨从不间断,每年在台塑集团员工运动会中亲自率领企业干部跑5000米,虽然他个人在9年前开始仅鸣枪不跑步,但留下5000米16分30秒的纪录,成绩和毅力都相当惊人。
王永庆的早起,犹如早熟,早慧,早当家。
我对他的了解来自一本小书《穷人与富人的距离0.05厘米》,作者叫砍柴人。为什么叫小书,因为不足230页,印刷很简洁。我当时获得,是因为学校一个师兄在做完美产品。里面第六章中写到经营细节,从穷人到富人的工作证,这一章节就是写到王永庆的。
无可否认,就算第一次认识他,也会给他的精明和细致折服。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卖米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逐渐了解他为什么得已成为牛人;也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处世和精明算计;更是通过这个故事,让人脉络分明系统了解他的商业精髓。
可以说,王永庆卖米故事是他事业的起步,是他王国的开始,是他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王永庆卖米,充分诠释了一个商人敏感的商业触角,生意人精明的算计,还有军事家的料敌先机,浓墨重彩地为商业的案例增添了一篇神来之笔。
在今天我们轻易得来,天天面对,信手捻来熟悉无比的案例,却出自一个文化程度不高,一穷二白的屌丝身上,你不得不叹服。再推举过去那个年代,那个背景,他就有送货上门的服务精神,可以说观念超前,意识先进,你也可以说是天生商业的禀赋。
无论如何,王永庆无非是一种对人生活的研究,一种对人性的通透,而基于此原点,就立于万世之不倒。毕竟人都是懒惰的,毕竟人都是感性的,毕竟人都是肉长的,毕竟人都是有恻隐之心的,如果能巧妙利用,恰当处理,那么就是最好的销售,心甘情愿的经营。王永庆精准的把握了此点,在生意一途越走越远,在商业的世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附:《王永庆卖米》
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
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
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一天晚上,天下着倾盆大雨,王永庆忙完店里的活计,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刚睡着,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开门一看,原来是嘉义火车站对面一家客栈的厨师。厨师说客栈来了几位客人,还没吃饭,刚巧厨房没米了,请王永庆帮忙送一斗米过去。当时,卖米的利润极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赚一分钱。从心情上来说,王永庆不愿冒着这么大的雨赚这一分钱,但为了维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话没说,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条麻袋当雨具,将米送到客栈。回来时,全身都湿透了。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都要打听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这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米送过去。
不过,由于嘉义大多数家庭都靠做工谋生,收入微薄,少有闲钱,主动送米上门,如果马上收钱,碰上顾客手头紧,会弄得双方都很尴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庆并不急于收钱。他把全体顾客按发薪日期分门别类,登记在册,等顾客领了薪水,再去一拨儿一拨儿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顺利,从无拖欠现象。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卖米的励志创业故事启示】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未完待续)
(文字感悟为对迪原创,部分节选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与摘抄部分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