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起我就开始涉足创业书,那个曾参与的项目赢得了很多眼光。2012年做投资类的书,当时算是都比较早吧。这么多年眼看过好几位创业者从0到1,难免心生痒痒的,毕竟大家都是凡人。
有关创业,2010-2014年算是属于潮型,一旦谁创业马上被人高看一眼,当然2014-2015的团购、O2O大战等层出不穷,也让人深感创业风险太大。到2015年创业成为“大路货”,举凡创业遍地都是创业者,参加某些创业论坛人乌泱乌泱的,先是换名片再扫二维码现在都不加了。最近某创业者猝死的新闻,创业又成为魔咒一般,简单成漏洞百出的逻辑:创业风险大,资本的冬天已经来了,市场环境太差……总之,容易把小命儿、小财儿交代了。
伴随创业的大潮,当然有一堆成功人士的传记,以前是商业人物为主角,现在是创业者。正如张小龙在饭否微博中说:
“成功是个概率事件,这些传记可以当故事看,但不能当推理看。”
绝大部分人能做成事儿,跟很多因素相关,就像《华严经》说:
“因无尽,果无尽,缘无尽”
当然,创业者、创业团队的主观努力肯定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的,“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嘛(心力)。
马云马爸爸虽然被人称为“鸡汤大师”,很多话倒还是靠谱的,比如他说:“创业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眼目所及,我们周边待解决的问题太多了,因为问题时时有,所以机会常在,只看你能不能深入问题,愿意为社会解决问题。为社会做得贡献大,收到的回报自然多。
事实上,你真心的热诚和愿望,就是创业最好的起点(立志)。能做成多大,一方面看福报,一方面看能力与团队,好消息是这些都可以后天训练自己去养成。
比如,很多创业者为财务自由努力,希望有一天财务、时间自由,真正创业的时候却忙到一塌糊涂,这时如果作出有价值的产品感觉很值。相比“双自由”,每天过得有意义更值当了。打个比方,也许有一天你觉得整天吃喝玩乐也挺没劲的,不如每天做点想做的事情,虽然累,更让你有存在感一样。
貌似张国荣哥哥1990年移居加拿大时,每天晒太阳看日出日落,过了不多时日感觉像养老,于是回香港继续事业了,从那时到辞世,很多好作品独留世间品味。虽然很年轻离开,至今靠作品依然活在大家心目中:
四月你若在,春天当安好。
说回来,一路走来,怀揣一颗创业的心,为什么我看得见却把握不住?
个人评估,一是个性上观望不前,二是跟自己离得远,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三是没有all in,跳进去换跑道。
一的正面价值可说谨慎,互联网创业靠一头热血而没有想清楚,顿时死一大片的太多了。
二曾遇到几次邀请,虽然动心,终究不感兴趣作罢。
三投入,目前找到了一块儿,是我想一辈子做的,“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精神财富”。而且,也在准备筹办中,这次all in。
无论做成什么样子,或许都不能太过乐观,创业没什么大不了,为社会和自己解决问题吧!
张小龙饭否中提到的书
凯文·凯利:《失控》、里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沃尔特·艾萨克森:《乔布斯传》、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贾森·弗里德:《重来》、尼古拉斯·卡尔:《浅薄》、王阳明:《传习录》、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薛定谔:《生命是什么》、卡尔·波普尔:《波普尔自传》、韩寒等:《独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