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是我家门叔父的妻子,打小一直唤她岁环娘娘,大名叫啥真不知晓。娘娘在我心目中,就像石缝里的一棵小草,虽然不起眼,但她不惧风雨、坚韧顽强、挺拔向上、傲然绽放。
娘娘,于农历十一月初五早上十时十分因病不幸离开了人世,终年八十岁。得知这一噩耗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十分震惊,难以接受。每年回家都要去看望叔父和娘娘,娘娘都是满面春风,笑语相迎,让座让吃,问长问短,从未发现有任何疲态病态。第二反应是:必须回老家给娘娘送行。疫情当下,寒风凛冽,但这怎么也挡不住我为娘娘上一株香、压一掀土的迫切心情。第三反应是:沉痛哀思,感念种种。因为我们这代人,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娘娘和叔父没少帮扶,没少送吃送喝,他们是对我们有恩的人。娘娘之所以令人尊重,受人爱戴,她的身上有一种最朴素最纯洁最无私的精神情怀、大智若愚大爱无疆的可贵品质。正所谓:生在石缝无客看,春来仍将枝叶展。
娘娘是甘肃武都人,1943年9月16日出生。前些年大女儿陪着娘娘回了一趟老家,由于路远多年很少走动。在我的印象中,娘娘就没有娘家,孩子就没有舅家。不像我们每到忙罢或过年,娘带着我们就去舅舅家了。所以说,娘娘她老人家把一生都献给了我们耿家,把生命都献给了这片黄土。
六婆活了九十多岁(六婆是叔父的母亲),是我们村最高寿的人。八九十年代,老人没有子女嫌弃,四个儿(本来五个,老三在老人之前去世)想去谁家去谁家,想在谁家吃住就在谁家吃住,但老人家心里总有一杆秤,知道谁对脾气,谁待她最好。六婆身体特别胖,到后期瘫痪在床,娘娘一直伺候到老。娘娘人憨实,没有抱怨,绝不高声,没有是非,默默付出,与妯娌家门分院左邻右舍关系都十分和睦融洽。那个年头不兴披红,如果放到现在,披红挂彩的首先是娘娘。
七十年代,我的另一位叔父也就是六婆的三儿去世了,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女儿。儿子去世,媳妇要改嫁,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两个女儿咋办?带走不可能,留下谁养活?家族遇到这样的不幸,总得有兄弟站出来,叔父和娘娘义不容辞挑起了这副重担。叔父和娘娘育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又收养了一个女儿,加上留下来的两个女儿,家里共七个孩子。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日子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娘娘不偏谁不向谁,待她们比亲生的还亲。把她们抚养成人,供她们上学,帮她们成家,就是现在仍然时时刻刻挂牵着。娘娘老了,娘娘病了,娘娘不能动弹了,扪心自问我们做儿女的究竟能为老人付出多少,我认为杯水车薪,不说接屎端尿、擦洗喂饭、行孝报答,就是打个电话、回来看一眼能有几人?几次?老人不抱怨不奢求,有苦自己受,有难自己扛,有泪肚里咽,总希望儿女跟人一样,比自己过得好。这就是我们的父母!这就是我的娘娘!一个有大爱的母亲!
娘娘从甘肃来到陕西,与叔父组建了家庭。能想象得到,她幼小的时候生活一定很苦,能来到陕西肯定是家里清贫养不起,才逃荒逃难走到我们这儿的。那个年头,我们家也穷啊!娘娘从一个苦海逃到另一个苦海。文革时期,叔父经常被村上开会批斗,那种滋味现在想起来都很难受,可娘娘抹着眼泪一天天挺了过来。春雷一声震天响,清风数拂天下春。七十年代末期,叔父终于昭雪平反,担任了我们村村长,一直干到九十年代中期才卸任。期间娘娘从不干涉叔父的工作,真正的相夫教子,贤妻良母。
孩子大了,一个个都已成家,本该是老人独享清福的时候,可身处农村,没有养老保障,你一刻也不敢闲着,何况儿女还有过得不好、不随人心的,不帮咋办啊?做人就这么难,做老人尤其更难。大女儿女婿出事了,窑洞塌陷遇难了。他走了事小,留下三个幼小的聋哑孩子,再有本事有能耐的人,你说咋整?幸好有叔父和娘娘这样的靠山支撑着,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女儿慢慢地一步步走出了困境。娘娘的大女儿比我大些,我叫姐,她的一生太苦太艰难了。她本是一位民办教师,工资低还不按时发放,家庭的变故迫使他下定决心,放弃了工作,自己创业办起了幼儿园,刚办没几年,国家一张纸令民办教师转公办了,她的人生就这么不走运。现在的日子不敢说好,但总算走出了最低谷最艰难的时期。大女儿的人生就是一部血泪史创业史,非常励志,她的故事会感动中国的,这里就不详细赘述了。
娘娘含辛茹苦,忍辱负重,把七个孩子拉扯成人,特别自己生养的四个孩子,全都传承了她的本分实诚,心底善良,不张扬,不造作。改革开放后,人们都纷纷涌入城里,娘娘的两个儿子,却一直扎根于农村。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务农,农闲在村邻当小工,日子还算过得去。他们干活从不惜力气,做事厚道实实在在,在村上具有一定的人缘和口碑。
娘娘的一生是苦难的,也是幸福的。她养育了七个孩子,谁说这不是财富呢?她病重期间,儿女们轮换守护在她身旁,各尽其孝,各尽所能。大女儿隔三差五为母亲洗洗涮涮,大儿晚上一直陪护着老人。小儿是最憨实的一个,打结婚后就一直与老人过活。瓢不碰锅沿那是假的。小儿说:我妈临终前光爱骂人,把所有的气都撒在我身上。我说这是老人爱你、疼你、放心不下你,不骂你你能记住嘛!有孝顺儿子,后边必然有一个强大的孝媳支持。的确,娘娘晚年,最大的福报莫过于儿媳了。天天做三顿饭,笼火取暖烧炕,伺候老人起居,还要忙地里农活。所以,军功章的多一半应该是儿媳,老舅家披红当之无愧首先是儿媳们。写到这里,本人也不惜溢美之词,感谢儿媳们对老人的孝敬伺候!有你们的示范,步入耄耋之年的叔父放心了;有你们的引领,下一代有了学习效仿的目标。
娘娘于农历11月11日安葬,侄儿侄孙们冒着疫情的风险,从四面八方纷纷赶回来,为老人家送行。
头枕槐山,脚踩五凤。音容宛在, 千古流芳。祖籍甘肃,落户耿门。 心地善良,憨厚实诚。含辛茹苦, 忍辱负重。孝敬公婆,养育子女。 妯娌和睦,邻里融洽。四世同堂, 功德无量。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德泽千秋,善布四方。大智若愚,大爱无疆。谆谆教诲, 永记心上。
娘娘,您老人家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