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37期,王萌,坚持分享第30天。
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
这个栏杆就是“规矩”。规矩,让人们行为有界限,从而拥有了相对的自由。正是在各种规矩中,孩子才能够对世界有更成熟深刻的认知,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明事理、有同理心、言行得体,成为一个教养好、三观正的人。
许多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活泼调皮是天性,不应该太计较,长大了就好了。实则不然。心理学家们在研究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后,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未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观念,父母的话对他来说就像“金科玉律”,更愿意听从。所以孩子85%的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可以在这一时期被很好的塑造。
而7—12岁则被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即意味着,这一时期孩子的性格、习惯一旦形成,当孩子长大后,将很难再更改过来。当孩子到了初中,进入青春期,很多行为习惯、思维观念逐渐成型。这时候的孩子个人意识非常强,注重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父母的话对他们的影响力已经很小,再想改变就难上加难,常常造成亲子间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立规矩要趁早。抓住3-6岁的黄金期,这时候阻力最小,效果也最好。“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用错误的教育方向和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规矩也不是一天立起来的。让孩子明白,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被规则制约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让孩子明白责任的力量,做任何事都需要承担后果。温柔而坚定的执行,让孩子明白规矩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