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没执行这事,自打我开始定计划就开始了。
很多计划难度也不高,应该有足够的能力、精力、时间做,但就是进行不下去。比如曾经计划每个季度写3篇文章,到了年中一篇也没写完。
你说这计划难么?不难。为什么就是完成不了呢?原因很多很复杂,那年我也没想清楚,所以放弃了。
所以这几年,我听了很多课、看了很多文章,用很多种方式做计划写复盘,但依旧没有较大改善。直到上半年,我的领导说我能力很好,但项目进度把控待提升时,我才如梦初醒。
一个Q以后,领导不仅不再担心我的项目落地情况,也让我开始管理更多的同学、把控组内其他同学的项目进展了。与此同时,我的个人季度目标也完成了95%。
其实,推行个人计划和项目计划是相似的,但因为项目需要多人合作,往往很关注过程监控。但市面上的很多个人计划管理,都非常强调计划和复盘两部分,过程监控往往一笔带过或者和复盘合并。
但实际上,「过程监控」没做好,计划和复盘都是纸上谈兵,所以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拿出来说说。
1.一个计划是怎么执行的
PDCA法把计划执行分成4步:计划、行动、监控、复盘。
计划是确定目标和可执行方案,监控是把控行动和计划的偏差,复盘是做阶段性总结和反思。
计划和复盘怎么做未来会写专文提到,这里先讲「监控」部分。
如果你也想改善这个步骤,请先确认你的目标是合理的:
· 满足SMART法则: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有相关性的、有截止日期的
· 认同「持续成长是和时间为伴」,你的计划不是一口吃个大胖子
第2点是个超级常见的导致计划失败的原因,本质是贪心。比如你有3个计划,你是3个并行,还是串联1个1个做?如果事实证明,你没有精力3个都做,又选择3个并行,其实是「忽略了时间的价值」,因为持续的成长是每天完成可接受的一部分,要关注长线的成长结果,而不是凭短期的“既要…又要…”的,这很容易造成哪个都想要、哪个都没做好。
所以,我现在为每个月最多制定3个互不相关的计划,一般都是2个。比如这个月,一个计划是某能力的学习+输出,另一个是健身达到一定指标。
2.过程监控的步骤
监控一般分成4个步骤:建立标准、收集信息、核对信息、分析处理。
· 建立标准
监控需要一个“抓手”,才方便和计划做对比。
如果计划做的具体,通常可以归为这3类:
例:减脂这种可以用体重数字衡量的,可以选择「数量」;写简历作品集这种很急又有明确步骤的,可以选择「时间」;改善驼背圆肩这种关注定性效果的,可以选择「质量」。
一定要根据你的计划建立监控标准,但是其中提升质量可能是最难的,因为很多质量主观性很强,定性的事很难用定量数字评估。
对于这类计划,我一般用「主观打分」来应对。主观性强的计划很多是向内求的,所以它的意义在于让人满意即可。
例1:对于改善驼背圆肩,可以定期自然站立、邀请你的家人朋友帮你从侧面拍照,由你自己评估效果在1-10分中打几分、是否做到了自己满意。
例2:对于提升幸福度,可以设置目标分数、并定期给当前幸福度打分。当然分数的绝对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理想分值是否还有差距。
· 收集信息
收集信息就是收集执行进展,建议以行动的最小单位、高频地进行收集。比如你想每天行动,那么最好每天收集1次。
收集的方法建议使用KPTP模板:即做了什么(Keep)、未完成遇到什么问题(Problem)、如何解决(Try)、明天的计划(Plan)即可,简单且容易坚持。
例:比如你的计划是减脂5公斤,行动是每天运动30分钟。但是今天只动了15分钟,可以写
K:今天运动15分钟
P:下班晚、精神疲倦,所以坚持不下去
T:尝试早点上班、或提升工作效率保证比今天提前15分钟下班
P:使用番茄钟工作尝试劳逸结合、提升效率
· 核对信息
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核对实际进展和计划是否有偏差,比如每周核对一次。
之所以延长核对周期,因为每天的执行情况可能受到一些意外的影响、之前的进度可能后续又补上了,所以要观察一个阶段再进行深入分析。
· 分析处理
根据个人经验,计划没完成,一般可以分成两类:可控和不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可控部分通常由于资源不足,比如没精力、没时间、没动力,我们经常会笼统地总结为「行动力不足」,但实际上通过调整资源是可以改善的。
没精力:这可能是其他事情占据精力太多了。我们的精力是个蓄水池,早中晚都在不断消耗中,所以可以尝试调整不同事项的顺序、让计划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去做,或者在精力低消耗的时段去执行。比如把计划安排在早上做,或者排在精力低消耗的周末做等等,都是非常可行的。
没时间:时间资源是计划完成的基础,一定要挤出足够多的时间给你的计划。比如我就是个特别喜欢玩的人,我每天回家都要运动再玩一会儿,但又想腾出时间写文章。所以我尝试合并计划或者交替进行,在通勤时间思考文章内容,把晚上运动和写文章交替进行,每天只执行一样,保证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资源。
没动力:那就要认真思考你是否需要这个计划了。比如我之前想减脂、练马甲线、跑半马,后来想想完全就是跟风,我内心其实并不想要,因此直接删掉了。还有一些是必须要做但是不想做的,比如通过运动保持身体健康,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运动的过程的。我试过很多方法,最有效最省钱的通用方法就是社交激励,最好是找个朋友督促你或者陪你一起,如果真的社恐,发朋友圈也是不错的选择。你这么优秀,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如果通过以上分析和实践,还是执行不下去……那么要考虑是否先降低目标了。
还记得前文提到的「持续成长是和时间为伴」吗?不要贪,能持续坚持比忍辱负重地突击,在长线上更有价值。
不可控因素
这往往是外部突发原因导致,占据原有的计划资源、影响计划优先级,导致没有完成。
占据计划资源:比如家里出了一些状况、突然遇到了紧急项目需要额外加班等等。对于这种,最好先考虑继续坚持的可能性,提升计划的可控性,比如适当降低娱乐和休息时间;如果实在坚持不下去,再调整阶段性成果或目标,延后再赶工完成。
计划优先级:每天接受的信息可能让你质疑当前计划优先级是否最高,比如领导对你的反馈、优秀同行的个人秀,很容易让人怀疑当前执行的A计划是否是最重要的、要不要转头去做B计划。信息又碎又爆炸的时代,这可真是太常见了,建议先评估计划的优先级,排不上号的计划我们允许暂停,单独放在一个表里,未来再掏出来完成。
无论如何,执行计划都是为了让未来的自己活得更好,而不是为了为难自己的。那些看起来真的很难行动的,不仅不会帮助你成长,久而久之还容易陷入做不下去-后悔-失去掌控的循环中。
3.最后
这个方法的后半段,和很多复盘有点相似。但复盘更倾向总结分析,后续也会介绍一些深度分析的方法;而过程监控更像高频跟进校准,保证行动的顺利执行。
以上就是过程监控的全部理论内容了,如果做到了这些,相信你可以更好的监控自己的行动、校准和计划的偏差,实现更优的个人成长。
其实频繁地监控才可以达到效果,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怎么才可以简单有效地追踪自己的行动呢?这会在下一篇中介绍,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