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一年级的儿童发展。
今天谈一年级的目标。和你的同桌讨论6、7岁孩子发生的事情。儿童发展深邃而庞大,成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助或者贡献,但无法主导,它是一个自己生发的过程。儿童内在发生事情比课堂事情更重要,课堂是服务于儿童的发展。那么在孩子6、7岁,成人可以服务什么呢?昨天谈到以太体构建形态过程,将一开始努力要做的事情到形成习惯,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达成。我们昨天举了音乐的例子,一开始将意识放在手指上弹曲子,久而久之,弹奏时意识不用放在手指上,自动就会弹起来,意识放在音乐本身。一年级时所学内容不需要太花力气就可以记住,难道这不奇怪吗?老师日复一日地讲故事、认字、数学等,并不期待孩子们记住,反而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有所感受从而记住。他们并不记住读写,而是学会了读写。有人也提到换牙,昨天说以太体并不是在7岁时完成,而是7-9岁时给到出生的劳作过程,到9岁时可以作为独立的以太体存在。换牙不是一蹴而就,一瞬间就掉光了,通常需要数年完成换牙的过程。为什么换牙意味着一个孩子以太体有了新的能力,意味着准备上一年级了呢?最基本内在以太体是液体,我们讲固体时,比较倾向讲物质身,物质体是以太体活动的不断巩固和僵固的结果。在母亲子宫中的胚胎一开始是流动的液态,那时血液中有这样的活动,还没形成心脏。当时头颅也没有硬化的骨头。孩子降生后头颅也没有完全硬化的,骨头间有灵活性帮助孩子生出来。逐渐地,孩子头骨硬化,乳牙出现,所有一切都是孩子从父母遗传而来的东西。当孩子7岁左右时,他们内在有自己的力量,以太体能构建新的骨头。其实独立构建说明以太体有富余,液态稳定了,以太稳定下来可构建固化东西,也就是骨头。以太体有额外的能力让人体有下一步的进展。
我们再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惯常谈到三角形。他们很大程度在生命力上。这个决定了我们如何与孩子互动。首先理解孩子无法用意识来驾驭他们的行为。孩子大一点时可和他谈他的行为是否合适,用什么方式对待他人,以及他的感受等。6、7岁孩子的行为来自无意识的领域,对这么小的孩子无法问为何这么做。内在产生的感受是重要的,这个年龄的孩子无法跟随带逻辑的思考,跟他们沟通是建立节奏,让他们对下一步做什么有所预期。有效的沟通也可以通过图景和故事,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比较专注的颂词也可以比较好地引领孩子到一个方向去。稍后我们再谈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引用施泰纳的一段话继续往前。施泰纳曾经和老师对话,说一年级只教一点点,但是要透彻到脚指头地教会他们,这与有的教师提倡的“教的越多越好”说法迥异。一年级学习着如何学习,学习学习的过程,这将让他受益终生。只学一点点,但是学到脚指头。换而言之,学习学到以太体,学到有这样的学习能力,以后不费功夫就可以学到。下周时可能通过数学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体会到我一直在学,但避免线性的、这学一点那学一点的方式,而是全然的投入的学习方式。
至此,我们谈谈一年级的教学目标。关于目标,我用了两个单词 AIMS和 learning
objective/outcomes。有的华德福朋友不太喜欢第二种目标,我会解释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有一种是学校的教学理念,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的教学理念/精神性的表达,整个的无论在哪里的华德福学校的遵循同样的教学理念,适合年龄的的教育。教授青少年与教授低幼孩子是非常不同的,传授给成人的方式不同于传授给青少年或低龄儿童。每个年龄有不同的需求、特质和潜能,比如一年级的孩子有一年的特质和需求,二年级有二年级的需求和潜能,这是教育。另一个华德福的理念特征是全人全息的理念,涉及到不同的面相(心智、情感、意志、社交等)。在英国有的学校的广告说全面教学方式,其实他们说的是一周两次的体育课,一节音乐课或艺术课。在华德福学校,我们会发现每门课都涉及到不同的面相:意识、反思、情感与生命力等。华德福教学理念中充盈着丰富的艺术课的教学,除此之外,采用艺术化的教学方式,就算那门课不是艺术科目。这是所说的全面全息的方式,唤起心智、情感与意志。华德福理念支柱还有尊重每个孩子可贡献的部分,不是整齐划一的方式,尊重他们独特的特质,我们给出的洞见让他们成长懂得如何为社群做贡献。这与个人主义是有所区别的。个人主义其实是大家都做一样的事情,有的人做的结果好,有的做的差,形成个体的竞争,我们想要的不是这个,我们想要的是所有个体都是社群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方式来贡献,不是彼此的竞争而是互补。我们的教室和班级是大社群的缩影。这是教学理念,而目标在另外层面上。在一个学校,孩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总体目标。针对0-7岁的孩子,学校工作的目标是让孩子体会良善,而在高年级,要达成的是世界的“真”。在早期重点在意志上工作,高中在心智上工作。小学阶段当然发展意志,也发展心智,但主要是发展情感生命,感受世界是美的。生命是健康的情感生命呢?健康的情感生命包括哪些方面呢?例如兴趣、感到安全,能感知他们、和他人的链接,自己有力量去面对挑战,对自主与归宿的平衡、感受事物中的美等。比如我的教四周的数学到了尾声的时候,孩子对教学的理解是重要的,有兴趣学更多,在数学面前有安全感,没有焦虑,我可以在数学课中贡献些什么。其他科目都可以问类似的问题。
一年级的目标是什么?所教的数学当下目标(Learning objective)聚焦在什么上呢?比如竖式减法是具体焦点,今天这节课的焦点是竖式,上面的数字的个位数比下面数字的个位数还小时怎么做(例如43-27)?我的焦点是今天教一种方式,明天教一种方式,后天再教一种方式。一年级的目标(AIMS)之一是如何做一名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社群中的一员,如何在学习中不打扰他人,如何照顾自己的蜡块,如何拿自己的蜡块,上优律司美课时需要穿过走廊,如何用合作礼貌的方式做到呢?那个时间应该保持安静,哪个时间段应该说话呢?所有的一切每天都要教给孩子。另外一个一年目标是建立关于数学的的坚实基础,孩子感受到数学的连接,对数学有感觉,意味着对规律形态的爱和赞赏。上完课后处理数学的关联,有兴趣和愉悦感,也有自信做到这些事情。对于语文/文字/认字,不是单纯的只会解决意思,语言教学做整体故事、文学、人与人动态这种关系。
为一年级打下好的心魂基础是学习原型,这体现在故事/数学中。童话是一年级课程中必须的部分。有一个重要的认知是每个童话反映的是整个的人。例如《青蛙王子》故事,公主闪耀着光芒,像太阳,从山上城堡出来把青蛙甩在深深的池塘里,有一个环境对比。大家闭上眼睛坐直,我们来解读一下《青蛙王子》。不管你是男性女性,感受你的内在闪耀着光芒,像公主一样,这是你的心智/意识,是清醒的。想一想你所看到所想到的所有的事物,你的意识光芒是如此的美妙。那些感官的、那些思想、想法、梦境,你是如此丰饶像涌泉一样的存在。有一些只发生在意识中,有一些和你非常亲近的、亲爱的东西,有一些是你深深贴近自己感觉的,一瞬间就会想到的愿景,这些如黄金般闪光的凝结在一个金色球中。你将你最热爱、最喜欢的金色的球抛起来,在手中抛接,金球在你心中。但你能无时不刻都把握住金球吗?你可以尝试去做,但很难掌控生命。有时金球会脱离你的手,不在你的掌控之中,消失在深深的井水中,你会觉得匮乏和迷失。可能不知自己是谁,失去了自我认同。幸运的是你还有另外的部分。正如你的意识世界是如此丰饶,包含我们的感官、想法、意识和梦境,但还有一个世界更加强大和丰饶,那就是我们的无意识。深深的生命之流和神秘的东西,哪些不为人知的人的关系悄悄流进你的生命。这些事物轻轻抬起头说我知道你是谁。我会呈现给你你是谁。这也许会是一个惊喜,也许你会不喜欢。甚至觉得很丑陋,如果你可以接纳我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我将把金球还给你。你接纳我是你的一部分吗?你需要接纳所有不喜欢的、挑战、未知和神秘的东西。意识觉得自己很聪明,觉得比那些更高,所以它想告诉所有事情,我只是说:我可接受困难的时光,但我这么说只是为了拿回金球,不是真的接纳,我才不拥抱它,但我假装我拥抱,然后我可以得到更快乐的时光。这就是那个小公主把把金球拿回后,嗖的一下跑回城堡,忘了所发生的的事情。但是门会被敲,不断被敲,来自你黑暗的地方。你试着不打开门,因为有太多警醒了。但是国王说:“承诺是承诺,想要与这部分成为朋友,就要打开门”。其实故事中很多内容整合这两部分,也许在孩子之中无法达到整合两部分整合,大部分人是无法达成的,你可以闭关、隐修、治疗,花钱整合你之中的部分,情感生命一部分是整合有意识与不太有意识的部分。其实在华德福教育,在早期给到他们机会整合,孩子是最开放的,建立最好的整合机制,长大了不用找人治疗,而是成为收费的治疗师。当然意识中还有其他形态很重要。在很多童话中有英雄人物,善良、谦卑、开放。在开始这样的品质在故事发展后期,超自然会帮助他们,在故事中,善良和勇气会有回报。来到整体,通常由婚礼来代表。孩子可理解(不是以智信的方式)团结的方式不是和别人结合,而是内在的整合。想象一下每个人在7岁时学到这些会是什么不同的世界呀。所有关于原型通通的面相不仅通过故事来展现,也通过一年级孩子的沟通中体现。比如通过一首诗或歌,将座椅挪到旁边中间形成圆圈。老师不是通过说教:大家站起来,带着椅子挪动等。而是像在森林中庆典,站在中间又唱又跳。情景在互动中体现原型。老师唱歌、说话可以和挪动桌椅有关,不是只是通过说教来做。在哪个点做什么,可以通过唱歌、诗歌、吹曲子、敲钟琴等信号,孩子自然知道该做什么。每天这样清晰的形式和节奏,作用会强大,孩子被这个以太之流节奏承载着,知道该做什么。我们明天回顾时大家用一些有想象力的话语来引领孩子们排队。如果用想象的方式让孩子在后面排成一行呢?如何用创造和想象呢?另外主课中不同时刻用什么信号给到孩子呢?
明天我们会讲一年级的一日节奏和如何教育他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