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5

这个跨年标题,从2020年开始接龙,只坚持了2两年,到了2022年,戛然而止。中间这三年,我试着回忆了一下,应该是向内成长的三年。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一个巨大的摆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摆钟的起起伏伏,也是人生的起起伏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各种欲望驱使着,去追逐,去探索,去奋斗。欲望被实现时,举杯庆祝,体验短暂的满足感,随之而来的还是深深的空虚和无聊。

是的,如果人生的底色不是痛苦和无聊,那么幸福快乐就不会显得那么可贵。

以前的我,因为懂得可贵,所以频繁记录,害怕幸福快乐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害怕人生只有痛苦和无聊……

后来才发现,快乐可以自己创造,无需害怕。幸福也需要用心体会,无需恐惧。所以,文字记录的习惯慢慢减少,去体验和创造的经历更加丰富。

这个过程,深度理解了叔本华的人生底色,还顺带理解了人性。然后继续向内扎根,向外探索,没有文字频繁记录的三年,我收获了什么呢,是时候,用我最熟悉、最有安全感的方式,回忆且记录一番了。

这一次,老规矩,关键词模式开启。

稳定发展

2022年,工作进入了一个稳定期,有个工作室,合作模式稳定,学员基础稳定,星思维导图进入了它的舒适区。我本人,也进入了一个舒适区。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在奋斗区还是舒适区,我都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毕竟痛苦和无聊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所以热爱生活,成了我的人生底色。

一个在舒适区里热爱生活的人,那一定是相当舒适了。是的,这样的舒适,让我按下了事业发展的暂停键。

不工作的时候,关闭工作微信,到处去收集世界;工作的时候,用心投入,轻车熟路。这样的工作节奏不就是2019年的奋斗目标?人生小满胜万全,但是,我好像并没有很快乐,反而相当焦虑。

深究发现,人类痛苦的本质之一来源于比较。

对,是比较。

朋友圈里,有两个人,不断提醒我,你不行,你才哪到哪,就小满胜万全了?

一个是熟悉的老乡,回到了家乡的小县城,开启了自己的播音主持创业。从一个小单间,到有一定的规模和团队,再到一个接一个的校区。

另一个是合作方兼朋友,团队从一开始混乱的状态,到逐渐标准化,再到飞速发展,今年还特地邀请我去参加年会。没有人知道,坐在台下的我,是多么焦虑且渺小。

人在焦虑且没有方向的状态下,只能劝慰自己维持现状,然后转移注意力,继续热爱生活,毕竟好的身体和情绪,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更应该实事求是,承认自己的能力上限。也需要对自己人实事求是,我就是这样的我,一个真实的我。

这三年,星思维导图没有成长,维持了基本的稳定,但是我不会称之为失败,因为,稳定发展,也是一种发展。

放下

放下这个词,光听着,就觉得松了口气。

自认为人际交往这一块很擅长,但是,也有被严重内耗。所以,这三年,慢慢学着做一些减法,再做一些加法。

政治的哲学部分有个知识点: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被认识的。

这个观点放在我对人际交往的认知上,也可以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在变化,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影响这个规律的因素源于他选择的人、事、物,这是他的认知决定的。

当你们认知同频时,可以走得更远,一旦其中某个变量不一致,就会渐行渐远。

以前,我没有认识这个规律,总以为有些关系必须是很久很久的,甚至一辈子。

但是,规律是被认识的,认识了,就放下了,放下了,就成长了。

所以,我会主动去接近跟我同频的人,比如,定期去昊麻麻的小菜园,定期跟异地老友们线上唠嗑,定期跟一部分家长畅聊教育,定期参加一些有能量的沙龙……这些关系,是不需要费力刻意维持的,是舒服且持久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是亲情,有些是友情,还有些是合作,但不管是哪一种关系,如果需要费力维护且不舒服,那就保留过去的美好回忆,该放下就放下吧。

这三年,应该是人际关系的沉淀期,是拒绝内耗的成长期。

归属感

这个词每年都是重要关键词之一,以前叫缺乏“安全感”,后来发现,从心理学来说,我给自己的安全感很足,现在改个名——归属感。

经济学里有个说法: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也说,维持自身生存的生理需求排第一位。

所以,我清楚地知道,我需要先满足基础需求,才敢谈上层实现。

而我所说的归属感,就是需要有物质的基础支撑。我一直都觉得,没有物质基础,一切都是空谈。

当然,每个人的物质需求都不一样,如果你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就努力去实现。

很少提笔写字的这几年,我在努力落实我的归属感。虽然困难重重,但好在,顺利实现。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物质基础支撑的归属感,但是我相信,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自己给自己的归属感,一定是最安心的。

自洽

某一天,合作方高老师引进了一个“脑像图”的项目,跟我们的课程还挺贴合。简单点来说就是提前帮每个孩子测试一下大脑潜在能力,然后根据特征,因材施教。

整体来说,比较科学,我很感兴趣,决定先测一下自己的脑像图,深度了解一下合作模式。

脑像图显示,我是一个全脑发展的人才呀!看似惊喜,也不意外。毕竟是从事大脑开发的专业老师呀!

但是让我意外的是,通过综合数据显示,高老师评价,我是一个高度“自洽”的人。以前总听这个词,也觉得自己的“自洽”能力还不错,但是第一次从数据里面得出这个结论,很意外。

专业术语里面,自洽能力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和认知能力,体现了个体在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协调统一。

思维层面很好解释,毕竟全脑发展的人~行为层面也不意外,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一直没变。

情感层面很意外,能很好的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对外界干扰不易产生情绪波动。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喜怒哀乐一眼便知。但认真觉察,这几年确实不一样了,这也是成长的内在体现吧!

高老师也解释,这些数据只能代表近期,或者近几年。

很开心通过数据获得了这样一个评价,希望再过五年十年,依然如此!

仪式感

我一直都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人,这是一种热爱生活的表现之一吧。但是,除了生活中的仪式感,我觉得很多场合,都需要仪式感的加持,这样,更有干劲!

以前,我会认真过好每一个节日,因为生活的无聊底色需要点缀一些色彩。

后来,每做一个重大的决定,每实现一个重大的目标,都会给自己一个仪式感的奖励。

再后来,每一个季度的开班,学员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阶段的课程结束,每一个重要的见面,我都会用心给他人安排仪式感。

现在,每一个月每一周每一天,都会很有仪式感地打开笔记本,规划行程。偶尔坐地铁,看到地铁口的鲜花,也会买一束,奖励自己一天的努力付出。

仪式感贯穿了我的工作和生活,也是让我变得“自洽”的根本原因。后来发现,身边的人,也会被你的仪式感影响。

从来不过生日的人,也会在你生日的时候精心准备礼物。一向不太活跃的老友群,也会在节日那天互相祝福。含蓄的家人,也会因为重要节日互相表达心意。

仪式感,是生活中最美好的催化剂。不需要盛大,只需要一点点用心。没有文字记录的这几年,应该都在用心准备仪式感吧!

这就是我平凡又普通的三年。虽然普普通通,但是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还充满温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接下来,我应该会突破瓶颈,去实现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却又不敢做的事情。具体是什么,先做了再说。应该值得期待,也需要被期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