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

          欲速则不达这则成语出自《论语.子路》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而大事不成。

        这则成语对我来说不只是熟悉,最近一年孩子的学琴经历还让我对“欲速而不达”有了切身体验,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并与其产生了共鸣。

        小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几乎是个全民话题,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开始学,有艺术背景的家庭依靠得天独厚的自我资源,会让孩子在家庭中即得到艺术浸染,进而顺利展开深度学习。如同我一样是艺术小白的家长,那娃的艺术教育就只能成为课外培训中的一项,但这一项培训与其他课外班有着明显的不同。初开始学琴我的个人体验是我和娃两个人都在做一件名叫“盲人摸象”的事,学习争论的焦点是我感觉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而娃感觉自己摸到的是“大象的牙齿”。

      孩子每周一次的琴课,时间被安排在周日,刚开始的几次,我和孩子都在对新鲜事物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的积极而又热情,老师也只是讲讲基础知识,双方均在零负担的前提下气氛显得轻松又融洽。但随着学习向深度展开,最先崩溃的却是一直自认为是观众的我。基础课过后授课老师布置了学习任务,要求完成任务的人是我和孩子,且明显我的任务更具挑战性,为孩子制定练琴计划,每天监督完成固定的练琴时间,依据周学习内容,保证孩子的练琴质量,孩子周课上学习内容需记录整理并帮助孩子消化吸收。看到这一系列任务我有些不知所措,对于一个乐盲的我感觉无从下手,不得已只能向学琴的老师摊牌,感觉自己貌似不能胜任这么多任务。

        孩子学琴跟随的老师毕业于国家顶级音乐学院,是位专业很好的老师,他不仅艺术造诣高而且待人诚恳,在与他的一翻长谈后,我对娃学琴这件事和学琴中家长所处的位置与作用才有了较清晰的认知。学琴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个漫长且艰辛的学习过程,它的成果最主要体现是在不断坚持下的意质品格的提升,能否成为艺术家则是艺术天赋挖掘和刻苦努力结合后的产物。学琴的孩子如有同样艺术背景的家长,那么他学琴的速度及领悟力会因家长的日常点拨上升更快。学琴理想的状态是每日都有固定的课时,像在学校课堂上课的频率,让孩子每日有时间有计划的慢慢吃透音乐知识,并且使手部肌肉持续得到锻炼直至形成肌肉记忆。

          而现时情况下,大部分家庭为孩子一周只能安排一次学琴课,即一周孩子只能接收到四十分钟至一小时的专业授课教育,这种频度是远远达不到器乐类学习的需要,那么学琴中的每日学习和练习就成为家长必需承担起的任务。如果家长做不到有效的支持与陪伴,那么孩子是没办法在一周一小时的专业琴课中有所收获的。这里提到的有效支持包括共同学习,如果不能共同学习,家长只做监工,一是容易使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情绪中;二是会导致孩子因无法及时得到正确的指导而浪费大量的时间;三是会因练琴引发争执从而破坏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总之,家有一娃学琴全家都需进行音乐扫盲,学琴的孩子和家长是共生体,零起步并不可怕,但要坚持一同进步,家长的学习优势是理解力优于孩子,可以在乐理学习和规则学习中跟孩子成为伙伴。孩子的学习优势在于记忆力和手指肌肉灵活度,只要有序学习勤加锻炼就一定会有收获。

      学琴非一日之功,欲速则不达,漫漫学琴路我和娃要携手走下去,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我也想听听您的学琴故事,如果想吐吐苦水或交流交流感受,不妨评论留言给我。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