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但是这句话在后来的流传中,逐渐变味了。只要学生出现问题,那就一定是老师的问题。只要学生没考好,就一定是老师没教好。更有甚者,出现了对老师的一些恶性事件。
其实老师也是人嘛,又不是神仙,他怎么可能把所有人都教好?学生也是人嘛,又不是小白鼠,几乎没有个体差异。事实上,老师水平固然参差不齐,但学生的素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优劣。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接触过很多老师和很多学生,得出一个观点: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多一点再多一点的教育。但是仅仅从知识的传播上来看,有两种人是老师教不了的。
第一种人就是学霸。这种学霸绝不是那种一般程度上的成绩好,这种学生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是天才——几乎不需要老师教。因为课本上的东西对他来说太简单,简直是一看就明白了。在大学以前,和他年级层次相对应的老师甚至懂得并不比他多。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的一个学生,有一种搞科研的学习天分。在那个省级重点高中里,他是风云人物。据说上课遇到超级难题解不出,老师就点名叫他上来。他也不说话,拿起粉笔就写方程式,刷刷刷,满满一黑板,写了3种解法。
高二拿了全国奥林匹克物理金奖,人还在台上领奖,清华和北大的老师就在底下摩拳擦掌准备抢人。参赛的指导老师说,在物理方面我根本教不了他了,我已经给他引荐我的大学老师了。
还有一个孩子,很小就表现出高智商。小学课程跟玩一样,他妈干脆让他跳级上初中,那时候他10岁还没满,午睡还要赖在妈妈怀里撒娇。高智商的孩子果然学什么都轻松,不到16岁就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三年后又拿到全奖去了普林斯顿。对于大学生活,他表示,人人都把他当小孩,连看爱情动作片都防着他,真是人生好寂寞。而教过他的老师则表示,他太优秀了,哈哈哈,有这么个学生很荣幸啊,哈哈哈,你说我是怎么教的?不不不,他根本不需要我教嘛,哈哈哈。
另一种就是学渣。现在好多人都自称学渣,其实都是伪学渣。因为真正的学渣能把你们这些伪学渣全部虐哭。
一个数学老师跟我说过这么一件事。某年的4月,一个孩子来补课。这孩子高三,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来补课是为了突击强化。初次见面,总要摸摸底。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高三的内容不明白?好,我们来说说高二的内容。高二的也不知道?那来说说高一的。高一的也……那就说说初三的,结果初三的也……
最后这位老师气急败坏,问:x平方大于零,那么x等于几?孩子茫然说:老师,那等于几啊?
这道题,后来我问了好几个自称学渣的朋友,无一例外,全部都答上了。那个马上面临高考的学生竟然比不过离开学校十几年的人,这要不是他故意,那就只能解释为他的脑子不适合学习,至少是不适合学习数学。
好多伪学渣,其实都是在高中阶段落后,但真正的学渣其实从小学阶段就表现出来了。有个孩子就是这样,人家不是贪玩调皮不学习,人家是认真听讲积极写作业但就是不及格。一年级倒数第一,二年级倒数第一,三年级倒数第二,原因是班上有个孩子缺考。好在现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磕磕绊绊读完了初中,爹妈长叹一口气说总算能不上学了,再上下去,他不累死,我们也累死了。
这种学渣,估计就是孔子在世也没办法让他明白二元一次不等式和行为动词的一般否定式。
从受教育这方面看,人群结构是纺锤形的,绝大部分人都需要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教育和引导。最常见的就是那种,老师盯一下成绩就上去了,老师松一下,成绩就掉下去的。这种人受老师的恩惠也是最大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老师每天的魔音入耳,每天掰开了嚼碎了地“喂”,很可能就会坠落到纺锤的底部。而长期的成绩垫底,会极大程度地影响人的自信以及面对困难的决心。
学霸和学渣都是极少数,但你不能否认这种人的存在。从知识传播的角度看,这两种人可以随他去了,学霸是不需要你教,学渣是怎么也学不会,还不如在其他方面下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