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2》周四开播,褒贬不一、喜忧参半。作为某聂近一年来第一部完全追下来的剧,暂不说被大家吐槽的“第二部好像要进入狗血的家庭伦理剧套路了”、“人设崩塌”、“配音不好”等话题,单说说这部剧在第一部塑造的“五美”形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吧(是的,我在有意避开第二部的各种坑)。
很多看过《欢乐颂》的朋友都会跟我分享,大概就是自己或多或少在“五美”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女强人安迪、小妖精曲筱绡、熟女樊胜美、乖巧的关关和有点大条的邱莹莹。每个人设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有好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安迪坚强得让人怜惜、曲筱绡嚣张跋扈中的小女人味儿、樊胜美精致外表下的玻璃心、关关乖巧中的优柔寡断、邱莹莹大条中的坚韧乐观。
因为我们都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所以,如果真的要做出一个选择,大多数人还是渴望成为安迪或者曲筱绡那种类型的人:职场上挥洒自如,生活中爱恨分明,她们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的能力能满足什么范围的追求。她们活得潇洒、清醒,但又不失乐趣、幽默。职场与生活的界限,她们拿捏得精准;人际交往中的技巧,她们判断得准确;自己定下的小目标,她们高效完成——她们的人生轨迹基本符合“快”、“准”、“狠”的准则,没有多余的事情,没有过度的情感与精力消耗,事情件件分明,关系条条清晰。这种类型的人,当然值得羡慕。
所以,下面仅就自身的经历,以“五美”的人设性格为切入点,谈谈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你不得不承认,这个鼓吹“人人平等”的社会其实是“不平等”的。想来也是,如果真的平等了、公正了,何必打着口号天天叫、天天喊呢?安迪与曲筱绡的人际交往秘诀也就在此。她们对各种类型的人看得准确,判断得精确,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圈把握得精准。在她们的眼中,只有三种类型的人——相关但不重要的人(以情感为纽带,随心所欲型)、相关但不必投入太多感情的人(以利益为纽带,公事公办型)和愿意与之交往,也愿意与之进一步培养感情的人(朋友型)。
先说第一种,这类人占自身关系圈的20%——30%。他们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与你没有直接的利益或情感联系。你可以无视他们的存在,但是在某些关结点,你会发现他们施加援手与否会直接影响事情进展的顺利与否。
《欢乐颂》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樊胜美的父母初来大城市难以适应,有一次忘记带钥匙被困在小区门外,因为物业不愿行个方便,所以即便樊胜美亲自打电话给物业确认他们不是闲杂人等也无济于事。当樊胜美火急火燎地向公司请假赶回来时,二老已经冻得瑟瑟发抖了。
小区物业难道不知道他们是自己小区的成员吗?当然知道。那么为什么举手之劳也不愿做个顺水人情呢?剧中说得很明确——樊胜美不会做人。别的住户逢年过节什么的还会给物业送个小礼物或者一句简单的口头祝福,只有樊胜美一毛不拔、冷面相对。对于这样的住户,作为打着“户主就是上帝”物业,平时就算心里不舒服也没法发泄,这次正好是个机会,撇去“人情”因素,公事公办一次又如何?你会指责物业的不近人情吗?好像他们也没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那就是樊胜美的“情商低”咯,那也不全对。作为资深HR,樊胜美洞若观火,什么人什么德行一看便知;你一个眼神她就知道你在想什么。该与什么人交往,投入多少感情,她心里立马会浮现出一张量化表来。樊胜美这次人际关系判断的小失误在于她“中国式的功利心”:她对自己的社会层级认识得准确——物业不属于她的交际层次,所以她完全忽略,不料因为父母的到来吃了这个“暗亏”,心里知道却也有苦说不出。
这就不得不将其与以安迪和曲筱绡为代表的“美国式平等交往”观念作对比了——尊重基础上的层级分明。这种类型的人在人际关系判断中不仅拥有樊胜美的理智头脑,还多了一层“尊重”的态度。社会的安定有序依赖于每一个成员的按部就班,因此,他们会给每个认真履行自己职责的人一份来自人道的“尊重”。至于是否投入感情、投入多少感情,完全取决于我与你层级的联系,抑或我与你利益、情感的纽带。
《欢乐颂》有一个场景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邱莹莹失业,邱父为了鼓励她,给她买了好多励志书,邱莹莹边看边喊口号为自己打气。安迪觉得奇怪,扫一眼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指出市面上这些励志书的漏洞,遭到邱莹莹误解,最后两人不欢而散。安迪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于是冒出了这句堪称经典的“不与傻瓜论短长”的话。我不知道大家对邱莹莹这个人设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但是,在曲筱绡看来,她充其量也就是个可爱的“傻瓜”。只不过相对于安迪最初对邱莹莹的冷静理智,曲筱绡一开始就多了一丝俏皮和恶作剧的意味。
邱莹莹的人设影射了大多数社会新人的形象——有热情、有闯劲,但是过于天真单纯。她们平凡普通却也从小被自己的父母呵护着长大;视野不宽、不懂得社会的险恶却在知道后也不愿去接受面对。她们不属于“吃一堑,长一智”的类型,而是属于那种“我永远是小孩子”、“不想长大”的那种。这种类型容易在很多事情中丧失自我,这无关历练,确是性格使然。
关关在很多方面就与邱莹莹有很大区别。她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知道自己缺乏社会经验,于是就踏实工作、虚心请教;面对令自己困惑的事情,知道这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围了,就主动去请教值得信任的人(比如她只向安迪诉说过自己的心事),这种踏实谨慎的态度当然也会使事情得到顺利解决。
同样是社会新人,两人的处事方式有这么大的反差,不要跟我去挖家庭背景之类(比如关关家庭背景比邱莹莹好,她的实习机会也是通过父母关系得来的——请问,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够拿下这份工作,就算给了你同样的机会,你能将其变成自己的吗?),只说自己敢不敢早一点面对真正的现实,接受不完全的自己,用行动去塑造更完美的自己,关关做的比邱莹莹好很多。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错,至少在人格上平等),这无关功利,只关乎尊重。如果说安迪和曲筱绡这类人设从出场开始就自带光环,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气息,那么每个人都是可以按照关关或邱莹莹那样的路线逐步成长。就自身经历而言,我不觉得对宿管阿姨、门卫大叔报以微笑有多难——平等是相对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值得尊重的,这无关脑力还是体力。
再说第二类人,相关但不必投入太多感情的人(以利益为纽带,公事公办型)——这类人在生活当中大约占60%——70%,而且他们大部分应该可以归到你的工作伙伴中去。正如在生活中平淡才是常态,在工作中激情往往只是电光火石的一闪。对待工作,除去应该拥有并且保持的热爱之情,大部分时候理智冷静绝对比热情似火来得有效。
以师生关系为例,作为老师,当然会面对来自学生褒贬不一的评价。如果因为这些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我只能说这个老师的职业素养还有待提高。谁没有年轻气盛的时候,早几年我可能会反思自己,但是现在更多的是一笑而过——形成自己的风格已属不易,又何必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呢?如果千篇一律,那么就丧失了自己的闪光点和独特性。我不否认人的棱角是会随着涉世越深而越磨越平,但至少不应该出现在我这个年龄,在类似这样的漩涡中,职业素养和价值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再说面对学生过分的情感依赖,这就得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再加上分寸感和界限感——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尊重和不伤害,但是界限分明。昔日同学、目前同事的朋友不时也会与我分享关于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的例子。比如离开了老师的监督就不写作业等等。我想说的是,能看他一时,不能看他一世。这个习惯表面上是他依赖你,但又何尝不是你培养的呢?杜绝依赖,加强引导,这才是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老师应该做并且应该做到的事情。
最后,谈谈第三种类型的人,愿意与之进一步培养感情的人(朋友型)——他们大约只占我们人际关系圈的10%——20%。因为所占比重较少,所以愈显得珍贵,也就越应该珍惜。这里先避开一个误区,那就是朋友与伴侣(包括恋人关系)。这类人具有发展成为伴侣的潜质,但如果仅仅指向伴侣关系,不免显得过于局限了。真正的朋友应该属于精神层面上的共通性,你会发现他们性格当中与你契合的点,所以你能从他们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中感受到他们传达的意思,做到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他们当中可能会有一小部分发展成为你的“闺蜜级”朋友(这个比重就更少了),但是能成为“伴侣级”的,真的只有那一个(恋人基于朋友,恋人关系的确立是朋友关系的进一步升华。对待朋友和伴侣关系,其实还是有一条界限的,只是它不那么明显罢了)。在“闺蜜级”朋友关系中,朋友双方产生错觉是很正常的,但是,请一定记住:感情的升级基于双方的共同意愿,其中一方的有心付出不代表另一方的主观意愿,“喜欢”与“爱”终究是有区别的。这个无法通过有限的语言文字来传达。
最后,跟大家分享冰叔的一句话: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我不太赞同木头说的“只要正确地做事,做的应该都是正确的事”的观点,因为,在正确做事的前提下,你做的得是正确的事。所以,判断为先,做事在后面,“做正确的事”有时比“正确地做事”更加重要。当然,所谓正确,无非“执着”与“认真”二字。
你们认为呢?
这里是聂溪绯,一个享受平淡生活,但内心世界丰富到可以把自己笑疯的充满理性光辉的感性的文科女。喜欢用文字表达内心丰富的世界,一直相信文字的自我救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