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欧阳修在《踏莎行·雨霁风光》中写道:“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我想这大概是南方春分时节的样子, 无限春光倾泻而出。北方的春却少了这份明媚,总是来得迟。
春分刚过,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看望父母。开车行驶的途中,我的双眼不自觉的投向了车窗外面。远远望去,道路两排的树梢上竟有了一丝丝的嫩绿,春的这份绿意第一时间钻进了我的眼里,或许是相隔太久未见,内心是欣喜雀跃的。映入眼的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庄稼地,地里偶尔有几个农民在清理忙碌着。脑海中闪现出崭新的未知的希望来,当你还没有准备好梦想,春的梦想已然先一步种下了。
都说寻春要趁早,或许春天已经等我们很久了。关于春日何时到,有人说属鸟儿和小孩子最清楚。紫燕衔泥归时,是大自然的早春。儿童放纸鸢时,是人世间的早春。而我突然间觉得,当冬季转身告别,其实最先知道春来消息的,是大地。
你看窗外,大地知道春将光临的那一刻,它就开始变得松软起来。虽然它的颜色依然黝黑粗糙,可却比冬季那会儿温柔许多。不仅如此,迎面扑来的还有泥土的清新香味,显然多了一份偏心。
春回大地,有隆重的仪式感。毕竟春是年轻美丽的,它拥有大自然给予的太多的宠爱。枝叶发芽,百花斗艳,青草点缀,鸟儿歌唱,细雨亲润,哪一个不是尽显自身魅丽讨得春的欢心来呢!相比之下,春风最率直,吹面不寒杨柳风,那是心情好的时候。若把它惹急了刮上几日漫天黄沙,何止吹出各种发型来,那种缠绕心头的烦乱真叫人苦不堪言。
无论春被人喜爱或厌恶,它的内心依然是沉着稳重的,牢记自己的使命。它用全部的热情将寒冬融化,用自己的肩膀扛起责任,用最虔诚的姿势将希望的种子深埋大地的怀中。没有它的付出,哪来夏的乘凉和秋的硕果呢?它的努力,我们是看在眼里的。
张晓风说我们噘起嘴巴,用一种愉快的耳语声音,喊出了春的名字。春,不单单是万物的青睐和渴望,也是每一个人的青睐和渴望;春,不单单给万物带来生机和活力,也给每一个人带来生机和活力;春,不单单是万物存活的希望,更是万物生长的力量。
在丰子恺的春日画中,有一幅极为朴拙动人。那是两个合力提着水壶的小孩子,正在给一株瘦弱的柳树浇水,画的右上角写着:努力惜春华。丰子恺还画过一幅月下劳作图:弯月高挂,风吹杨柳,干活的人却伏身不知疲惫。他把这幅画题名为“杨柳岸晓风残月”,诗意的不只是风花雪月,也是每一个正在耕耘的身影。
在过去,春日里最重要的不仅是玩乐,还有春耕。对于今天的我们,春耕已变得遥远。但从前春耕时,人们一边劳作,一边赋予的新一年的希望却未曾变过。春天,依然是许愿的季节,在这特别时刻,勇敢的迈出新一年的坚定步子。
春天,是一种向往,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希望。对春天的感悟,如人生一般,也许它过起来并不是那么美好,但因为心有期待,眼含纯粹,我们所拥有的这番景色,便是最好的春日。来一趟春天不容易,踏一步人生路尤可贵。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愿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自己生命的春天里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