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芳香疗法简史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根据出土的甲骨文可见,在殷商时期,芳香药物已在宫廷和民间得到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根据出土的甲骨文可见,在殷商时期,芳香药物已在宫廷和民间得到应用,或作为化妆之品,或作为治疗之药。举行各种应用,或作为化妆之品,或作为治疗之药。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和重大的宫廷活动都要焚香以清新空气、消毒环境。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香”字写作“”,从黍从口,象盛黍稷于器之形,以见馨香之意。甲骨文中有几段文字,记载了为王室成员按摩前作的可行性占卜过程。其中《明》2354记载:“辛亥卜,宾贞:勿取臭暨付(拊)?”(译文:辛亥日,名宾的占卜师卜问:是否叫臭和拊来按摩?)这一条卜辞中的“拊”是一位宫廷专职按摩师,“臭”是“拊”的助手,负责按摩前的焚香洁净、香汤沐浴之类的工作。由此可见,殷商的宫廷已经有了专
先秦时期,边陲与海外的沉香等香料尚未进入内地,故内地的香料以香草为主,如椒、兰、芷、桂等植物。这一时期的古籍,《周易》载有白茅、兰香,《管子》载有大椒、檀香、白芷、蘼芜和香椒,《山海经》记载香类药有薰草、杜衡、苏叶、艾、佩兰、白芷、芎、秦艽、桂、檀等。《诗经》记载芳香药物9
种,为青蒿、芸香草、兰香、菖蒲、白茅、益母草、艾叶、泽兰、檀香。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药物专家,他对芳香药物的应用代表了战国时期的最高水平。《九歌·湘夫人》:“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译文: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这些华丽诗句所描绘的芳香植物构筑和装饰的庭院居室,可以温暖芳香、避风除湿、辟秽驱虫、疏风散寒,有一定的医学道理。《九歌·云中君》载“浴兰汤兮沐芳”,较早记载了将芳香药物用作沐浴之剂。他的《离骚》,还有香药本草的服用描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先秦医书《五十二病方》,记载的芳香药物有白芷、芎、辛夷、厚朴、蜀椒、桂、菌桂、姜、葱等。还有香囊的应用。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了东汉医简92枚,名《治百病方》,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其中一张膏摩方“治千金膏药方”尤为引人注目。其摩膏的药物由川椒、川芎、白芷、附子4味中药组成,主要为芳香药物,以后历代的膏摩方也大多采用了芳香药物。其膏摩的临床操作,是“薄以涂之”,再用“三指摩”的手法按摩,“摩之皆三干而止”,即摩到药物吸收,反复三次。“治千金膏药方”膏摩法的适应证,有喉痹、血府痛、咽干,适合口服和外敷的病证还有心腹痛、嗌痛、齿痛、昏衄、金创、头痛和妇女产后诸病等。 (三)两汉南北朝 西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沉香、郁金、苏合香、熏陆、檀香、胡椒、龙脑香、安息香等香药经丝绸之路,从波斯等国传入内地。汉武帝用沉香祭天。《补后汉书艺文志》录有汉代香药的使用已经普及。 《汉书·司马相如传》:“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射干,穹穷昌蒲,江离蘼芜,诸柘巴且……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樝梨梬栗,橘柚芬芳。”《后汉书》《三国志》也记载了蕙、兰(木兰)、芷、麝香、苏合香、辛夷、艾、当归等香药本草。 东汉·张仲景所撰《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膏摩”一词。 《肘后救卒方》汉代以前已经广泛应用的膏摩法做了首次系统总结。膏摩疗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卷八《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第七十二》。摩膏的主要药物组成,包括了当归、川椒、细辛、川芎、杏仁等芳香药物。《肘后救卒方》还介绍了一种面部美容按摩法:“疗人,令人面皮薄如蕣华方:鹿角尖,取实白处,于平石上以磨之,稍浓取一大合,干姜一大两,捣,密绢筛,和鹿角汁,搅使调匀。每夜先以暖浆水洗面,软帛拭之。以白蜜涂面,以手拍,使蜜尽,手指不粘为(尽)。然后涂药,平旦还,以暖浆水洗,二三七日,颜色惊人。涂药不见风日,慎之。”(卷六《治面疱发秃身臭心惛鄙丑方第五十二》)这种涂润肤剂后以手指拍打面部的美容方法很有科学性,它既可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又避免面部肌肤受过度牵拉的伤害,现代美容界至今仍很推崇这一手法。而芳香药物干姜在面部美容中的作用,也值得关注。 南朝史学家范晔,不仅撰《后汉书》传世,而且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香类方药专著《和香方》。原书已佚,沈约的《宋书》记载了该书自序:“麝本多忌,过分必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零藿虚燥,詹糖黏湿。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奈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又枣膏昏钝,甲煎浅俗,非唯无助于馨烈,乃当弥增于尤疾也。”既有国产香药,也有进口香药,还提出了用药过量对人体有害。 膏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民间也已流传。《说郛》卷七引晋代曹毗《杜兰香别传》:“杜兰香降张硕。硕问祷祀何如。曰:‘消摩自可愈疾,淫祀无益。’兰香以药为消摩。”消摩,明代的方以智通雅》、张萱《疑耀》、清代的周亮工《书影》都认为是按摩。“以药为消摩”是一种膏摩疗法,这是芳香药物按摩的较早记载。 (四)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芳香疗法应用的鼎盛时期。 《隋书·经籍志》著录了《香方》《杂香方》《龙树菩萨和香方》三部香药医方。这是汉魏南北朝以来宫廷、民间、寺院用香经验的总结。《旧唐书》《新唐书》记载的香药贡品就有30多种,主要有沉香、麝香、龙脑、甲香、詹糖香、郁金香、白胶香等。 唐代,以芳香药制作的口脂、面药等芳香美容化妆品在宫廷和民间流行。 唐代《法苑珠林》记载了在寺庙中建浴室以芳香沐浴治疗恶疮:“又《福田经》云:有比丘名阿难。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罗阅只国为庶民子,身生恶疮治之不瘥。有亲友道人来语我言,当浴众僧取其浴水,以用洗疮便可得愈,又可得福。我即欢喜往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浴具,洗浴众僧。以汁洗疮,寻蒙除愈。从此因缘。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尘垢。九十一劫常得净福庆佑广远。今复值佛心垢消灭逮得应真。又十诵律云:外国浴室形图犹如圜仓,开户通烟下作伏渎,出外内施三擎阁齐人所及处,以瓶盛水满三重阁,火气上升。”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医籍记载了很多香药本草。也有以芳香药物为主的膏摩方,如《千金翼方》治疗蛇蜂蝎毒的“大麝香丸”。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加快了海外香料药的进口,以及从沿海口岸销往全国各地。一艘20世纪70年代从泉州打捞上来的宋代沉船,其货舱所藏的香料药就将近2吨。描绘汴梁风貌的《清明上河图》有沉香的广告。一香铺前的招牌上写着“刘家上色沉檀楝香”字样。宋代记录和研究香文化的专集有洪刍《香谱》、范成大《桂海香志》、叶廷圭《名香谱》、沈立之《香谱》。宋代《政和本草》《证类本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医书,也记载了大量香药本草和香类医方。 北宋王怀隐等编订的《太平圣惠方》,继《肘后救卒方》《千金要方又一次对膏摩法做了总结。记载了摩顶油、摩顶膏、摩顶细辛膏、摩风白芷膏、麝香摩膏等膏摩方近百首,远远超出了《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如用摩腰圆(丸)治疗腰痛,其主要方药组成就是丁香、麝香、芸苔子、龙脑等芳香药物。 北宋末年的《圣济总录》,是宋代又一部大型官修方书。其中一首著名的“大补益摩膏”,更是将芳香类药物运用到了极致:“治五劳七伤,腰膝疼痛,鬓发早白,面色萎黄,水脏久冷,疝气下坠,耳聋眼暗,痔漏肠风。凡百疾病,悉能疗除。兼治女人子脏久冷,头鬓疏薄,面生,风劳血气,产后诸疾,赤白带下。大补益摩膏方:木香、丁香、零陵香、附子(炮裂)、沉香、干姜(炮)、舶上硫黄(研)、桂(去粗皮)、白矾(烧灰研)各一两,麝香(研)、腻粉(研)各一分。上一十二味,捣罗八味为末,与四味研者和匀,炼蜜丸如鸡头实大。每先取生姜自然汁一合,煎沸,投水一盏,药一丸同煎。良久化破,以指研之,就温室中蘸药摩腰上,药尽为度。仍加绵裹肚系之,有顷,腰上如火。久用之,血脉舒畅,容颜悦泽。”(卷八十九·虚劳腰痛) (五)金元时期 元代,中国的版图扩大到了与波斯接壤的地区,芳香药物从西北丝绸之路的进口数量大大增加。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擅长运用摩腰膏。据《丹溪心法》和《丹溪治法心要》记载,摩腰膏的成分为附子、乌头、南星、朱砂、干姜、雄黄、樟脑、丁香、吴茱萸和麝香,主要由芳香药物组成,制成龙眼大的药丸。用时以姜汁化开,如厚粥状,置掌中,烘热后掌摩腰部,再用烘软帛缚定,感觉腰热如火。主治老者虚人腰痛。经过身为一代名医的朱丹溪的推荐,更由于摩腰膏的确切疗效,这张摩腰膏方流传极广。明代的《证治准绳》《明医指掌》《杂病治例》《玉机微义》《仁术便览》《万氏家传宝命歌括》都相继记载推行摩腰膏。直至清代,在《理瀹骈文》《急救广生集》等书中还有人继续使用摩腰方。清代徐大椿在《兰台轨范》中说:“有人专用丹溪摩腰方治形体之病,老人虚人极验,其术甚行。”明清时期,中国的四大发明先后传到国外,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带到南亚、西亚大陆各国,也将当地的各种香药带回国内。芳香药物在民间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明史》《清史稿》记载了沉香、安息香、降香、龙涎香、乳香、胡椒、肉豆蔻、片脑、檀香、木香、丁香、蔷薇水、苏合油等大量芳香类药物。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了香药本草100多种。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专辟“芳草”类,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数十种芳香类本草植物。 《明史·列传第二百八》记载:1403年明成祖即位,朝鲜国遣使朝贡。说到其国王的父亲有疾,希望能得到龙脑、沉香、苏合香、香油等物,“帝命太医院赐之”。 明代《古今医统大全·卷九十八·通用诸方补遗》记载了香身丸、香肥皂、福建香茶饼、合香、衣香解汗气、北京上料肥皂丸、上料安息香方、中料安息香、下料安息香、龙桂香饼料、扇坠香等大量芳香方剂。如“香身丸:治人身汗气、恶气、口齿气。零陵香、藿香(各二两),白芷、丁香、香附子、当归、槟榔、益智仁(各一两),甘松、官桂(各半两),白豆蔻(三钱),麝香(三分)。上为末,炼蜜丸如豆大,噙化,久之则透体皆香。”《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五·临产须知》记载了以香油摩腹部用于助产:“经验滑石散。治产难,水下胞干,胎滞不生,用此最效。滑石(飞过,一两),白蜜、香油(各半盏)。上将油蜜,慢火熬熟,三四沸,掠去沫,调滑石末,顿服。外以油调于产妇脐腹,上下摩之,立效。”清代,我国掌握了芳香植物的蒸馏提取技术。据《御香缥缈录》第三十二回记载,慈禧太后已经运用蒸馏法提取耐冬花的精华用于美容:“太后的梳妆台将安息前的半小时光景,太后既把那些鸡子清用香皂和清水洗去以后,接着便得另外搽上一种液汁,这种液汁也是太后自己所发明的,它的制法如下:制造的手续是并不怎样繁复的,只是那一套用具却很特别。它的构造的意义大致和现代的蒸馏器相同,全部是铜制的,一排共是三个圆筒;第一个圆筒里面是安着少许的水和酒精,下面用不很猛烈的火焰蒸着,于是那酒精和水所蒸发成了的水汽便打一根很细的铜管里流往第二个圆筒里去,这第二个圆筒内是满装着许多的耐冬花,下面也燃着火,待第一个圆筒内流来的汽水,再合着这些耐冬花蒸上一会之后,自然又蒸发成一种水汽,这种水汽便打另外一支细铜管中流进了第三个圆筒中去;这时候所得的水汽,已是酒精,水和耐冬花三者所混合成的精液了,而且是充满着一股花香,像我们所习用的香水精差不多,又因蒸煮它很费工夫,不能不预先积储若干,以便太后每晚敷用。这种液汁据说是富于收敛性的,它能使太后脸上方才已经鸡子清绷得很紧的一部分的皮肤重复宽弛起来,但又能使那些皱纹不再伸长或扩大,功效异常伟大;因此每晚太后在上床以前所做的最末的一件事,便是搽抹这种花液。” 芳香美容的各种商品也在民间广泛流通。清道光刻本《诸珍美备》,记载北京正阳门外大栅栏中间路北,有云香阁熟药香货胰皂脂粉店。有金花沤、金花胭脂、荷花胭脂等产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