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部电影,一篇文章。
《肖申克的救赎》
命运步入尘埃,随着生命被无望的期待裹挟,漂流,失去梦想,失去做人的权利,并在日复一日宛如提线木偶般操纵下,他们淡忘了墙外面阳光的滋味,他们忘不了偌大洗衣房里,独有的霉味与嘈杂声,以及毫无希望可言,一片空洞的天花板。
他们梦想已经破灭。就像是生命里的一堵墙,堵上了他们的半边天,使他们与世隔绝,并在反复劳动以及精神的压迫下,逐渐适应被体制化的生活。所以有时,他们不妨会想,那么煎熬的人生,到哪里才会算是结束。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老电影了,主人公是被无辜陷害终身监禁的年轻银行家,还有进监许久并在狱中小有名气瑞德。他们在某种意义上都在履行着自身犯错后的后果,只不过前者无罪,后着有罪却已悔罪。
瑞德说“监狱这个地方,一开始来你会讨厌它,厌恶它,时间呆久后,你会发现,你已经接受了它,再也离不开它。”他们的老朋友老布就是这样,在批准假释回归社会后,面对生活的日新月异,它觉得力不从心,即使再努力,也弥补不了50年来与世隔绝的空白,他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他甚至还想过重新犯罪,回到那个“曾经想离开后来已离开”的那个监禁他近50年的肖申克监狱。只是他觉得他太老了,老的再也没有那个劲头了,即使再回到监狱,等待它的无非是将近死亡的无奈。于是它整理好自己,体面的自杀了,并在接近顶墙边上写上了“老布到此一游”。
这就是一种生存体制,当人们长期处于一种生存环境的时候,他就很难再去适应另一种生活状态。存在的时间越久,越难被改变,越难融入其中。就像“老布”一样,在监狱里面他有工作有地位,可是,一旦他回归现实世界,他就是一个不受待见,坐过牢的糟老头,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那样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虽然看似有了“自由”,可是那都是假象,人到暮年,生活有了限制,再也无法生龙活虎的大迈步,再也没有聊的来的老朋友,只能一个人东想瞎想,然后在夜里恐惧悲伤,每天活在痛苦里。
我有时候觉得,这些人真的很可怜。他们并不是凶神恶煞之徒,也不是那种不近情理之人。相反他们还能反射出善良的影子,只不过在一时的激动与失误中错失毁掉了自己。要用一生来弥补。
可是那样又如何呢!时间总是会耗费生命的,你做的一切都将由你来承担后果。失去自由可能不是你想要的,但你不得不去用自由来买单错误。所以他们的救赎就是以自由为代价。
阳光洒肩头,犹如自由人。
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你的内心要有一束光,如果没有那束光,你的生活会步入尘埃,毫无色彩。
10年,20年,50年。生命能给予你的,就是从一个强壮少年变成一个容颜尽失,满脸皱纹,步履滥衫的糟老头。你的眼睛可能晦涩无光,眼角两旁时常挂起泪珠。
安迪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银行家,他懂地质,懂金融。在他心里,他认为自己是有罪的,那怕杀死他妻子的是别人,他也一直都深陷自责中,如果自己能和妻子好好的交流,维护好之间的感情,妻子就不会出轨,也不会被枪杀。所以,他最后将错误归结于自己,让自己在监狱里好好得到内心的救赎。
所以当他看透监狱里面哪些黑暗后,他终于明白,“所有的救赎都得靠自己,一昧的期待别人毫无意义。”
监狱里面那堵墙后,逃离的通道,他早已经打通,只不过在等待着时机,在他为自己开辟了一扇通往自由的门,也为他们打破了一堵墙。因为让他们只要活着,心存希望总是一件好事。
在故事接近结尾的时候,在监狱里面刑满40年的老瑞德,迎来第三次假释请求。他说:“我多么想对那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不见,只剩一副残躯孤独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