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育成熟得实在太晚了,今天才得知,原来爱里面完全不需要“理解”这种东西,爱就好了!
“试图理解”是个自我陷阱——你吃饭的时候是不需要理解碗里米饭的吧,比如说它为什么这么白?看美女这件事就更明显些。只是纯粹“看见”的时候,很容易享受到一切“养眼”感觉带来的愉悦喜爱赞赏和倾慕,轻快舒适,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然而,一旦涉及到要“理解”美女,恐怕就没有那么简单美好了。比如为什么她更欣赏钱的力量而不是人的情感?比如为什么你可以叫她“肉肉”却绝对不能叫她“胖胖”?比如为什么她要洗澡吹头发敷完面膜再化个美妆3个半小时以后才能陪你出门,还得非要你在旁边等着?又或者比如她也在试图费力的理解为什么你的头发就是比别人少,而且尤其是头顶?以及为什么别人都是科长处长了,你还只是个普通人?诸如此类,Blabla。
“人生若只如初见”......吗?
相处有时候会变得困难,也许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在相处,而只是一直在“试图相处”——试图通过逻辑分析去理解和解释为什么Ta和我不一样(或者是和“我认定的”不一样),然后才能给自己一个勉强说得过去的理由去接受和允许这样那样的“奇怪”和“不爽”存在。凡事加入了“思考”就会累!更要命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有合理的解释,或者说都可以被你逐一理解的(不然几千年的文化经验早该让男人觉得可以“搞掂”女人了)。这样的死角多了,就会成为关系运算逻辑断裂的硬伤。理解不了的时候,爱也就消失了吗?如果爱都消失了,相处该怎么办?冷战热战,最后都会成为彼此死伤流血的惨案,谁赢了又能怎样呢!我们其实不爱,我们只在差异和争执中试图理解——听起来既伤感又滑稽,但这就是人类谈论“爱”的时候的真相。
那“爱“是什么?
我想大概就是“你喜欢栽花种草,我热爱挖坑开洞,所以我们一起弄个院子尽情玩耍吧”,或者“你吃素打坐练瑜伽,我烤肉喝酒玩摇滚,所以我们一起搞个生活party彼此点赞彼此欣赏好吗?”所有和平共处彼此允许的差异里,都是爱的巨大存在。就像日本,既有禅与佛教文化的凝练安稳,也有夜店援交的活色生香;既有礼仪节制下的彬彬有礼甚至疏离谨慎,也有动漫流行里的色情粗暴或者张狂幻想。你可以简单的评价说他们“变态”——这倒真是个足以应对一切“无法理解”的万用语——但事实是这个国家社会文化的容许度高得令人惊讶,所有人共同给予了一切存在现象以平等和尊重,包括反对示威和狂热支持!宗萨钦哲仁波切曾经说“印度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加持”,有强烈对立评判的人是无法看见和了解其中的慈悲与美的。宗教和科技,谦卑与性侵,炫富与贫困都恰如其分的共存着,好让不同人的不同感知与体验的需要在这里都得到安放和许可。这也是印度的“神秘”之一——“神秘”是因为“你死我活”的逻辑完全无法解释和计算如此矛盾冲突的等式是如何平衡的!但“爱”可以。因为“爱”从不思考,“爱”只始终“看见”和“默许”。如果一切的一切都是合理的,那为啥还要“解释”?!
罗永浩的名言之一: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合不合理”这件事要自己决定,而不是和别人讨论——这才是真的爱自己。我最喜欢奥修师傅的一个例证,关于咬手指甲:明明是自己的指甲,而且是自己啃咬,为什么会变成“不行”,而且还得受别人的管束和批评?!爱自己,允许自己的一切合理存在,不挑剔审判自己,你才可能会以相同的方式正确的去爱别人。否则,本来可以大家都随心所欲各择其爱的生活,就会像“你怎么又咬手指甲”那样完全变成“大家来找茬”的戏份,撕心裂肺,跌宕起伏,都只为了“你为什么要......”和“我为什么不能......”的争执与战斗。如果我们结婚或者进入关系,都是为了持续的彼此挑刺,彼此辣眼睛的话,这样的关系怎么可能亲密?!有没有想过,那些口口声声的“我都是为你好”“我是因为爱你”这样的托词里,其实大部分可能只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合理,安全或者心安理得吧——因为我们只被教育了如何区分对错善恶,却从未被告知什么是“爱”以及如何“爱”。
有一段时间我很烦我老公跟我讲道理。因为就“道理”而言,他的逻辑的确无懈可击。我一边感受头脑被他说服,一边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心非常懊恼自己“说不过他”!那种“没办法支持自己想法”的压抑感让我最后学会了耍赖:我是女生不要和我讲道理!你娶老婆回家是为了宠她还是为了批评她?!嘿嘿,可是这样的“耍赖”真的很管用——因为爱的确不需要讲道理,爱就是“无条件支持”的具体行动,爱就是承认没有对错和规则,爱就是“我看见了你和我不一样”,爱也是“亲爱的,就按你喜欢的来吧”!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幽默感很迷人?因为“幽默”意味着反常规和出人意表,这也是爱的样子——什么都有趣,什么都可以反过来想,什么都可以一笑了之,什么都可以只是个游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