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能够培养一个更加阳光健康的孩子
我看完彭凯平的《孩子的品格》以后总结如下:
很多时候,人是有一种内在的积极力量,要去鼓励他,去挖掘他身上的积极力量,并且帮助他设计出一些行为的规范。
可以通过深呼吸、抚摸身体、闻香、沟通、交流、谈心、说话、运动、冥想,写日记、写作这些都能对舒缓情绪有帮助。
对于如何引导孩子控制情绪我们可以这样做!我们需要这样做:
第一步:深呼吸,让他静下来!
第二步、要积极地开导他,让他自己去设想:如果不这么想、不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第三步、转移他的注意力,引导他去关注一些积极的方面,去看书、听音乐、跑步,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孩子会复制父母的情绪,孩子的第一个榜样是自己的父母,包括我们处理情绪、人际关系的方法,其实都是从父母那儿学过来的。所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大多数父母所看到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都是自己不良行为的反射。
培养抗逆力最重要的是什么?
把抗逆力当作一个免疫能力。要允许他不断的遇到挫折,感到失落,受到打击,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和挑战。如果孩子完全没有这样的经历,生活一帆风顺的话,一旦遇到大问题,他就很容易崩溃。
所以训练一个孩子的抗逆力,需要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就像我们锻炼自己的肌肉一样,尝试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过程。
如果我只能举10公斤就不要一下子直接加到20公斤,可以11公斤,12公斤慢慢加上去,慢慢的让肌肉适应,慢慢的去锻炼。心理控制能力和锻炼肌肉一样,也得自己尝试。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去尝试一下比较难的任务,通过沟通发现孩子抗逆力的度在哪里?
这种抗逆力的锻炼一定是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父母设计的。父母需要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沟通的习惯。跟孩子交流、探索、讨论,这样才能知道孩子的抗逆力的度在什么地方。
如果孩子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而是被父母安排各种抗逆力的锻炼时,他会产生反抗、焦虑、不理解、愤怒等情绪。所以,通过沟通、交流,让孩子自己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挑战,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还有就是抗逆力在积极情绪下容易提高,在消极情绪下容易降低。人在开心的时候,抗逆力是很高的。如果你心情好,别人说了你一句,你笑一笑就挺过去了;如果你心情不好,别人没说你,你都会觉得他在含沙射影,感觉很别扭、很生气。
其实人是在积极的状态下才有更高的抗逆力,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给他一些挑战、磨难。
世界抗逆力研究中心提出了培养孩子抗逆力的三个步骤,一个就是要培养他的“我有”的意识,就是“我有支持”“我有爱护”“我有帮助”“我有信任”。孩子在一个爱的环境里容易产生抗逆力。
第二个很重要的是,培养“我是”的积极意识。这个“我是”指的是积极自我意识,就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优势。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练习,就是讲一讲“我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我有哪些爱好是特别有意义的”,“我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凡是能说得清楚、讲得明白自己是谁的人,也就是学术上所谓自我概念清晰度高的人,就容易产生积极的自我。
第三个就是培养“我能”的意识。班杜拉发现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如果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一种自我期许对我们培养孩子的抗逆力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我有”“我是”“我能”,这三个“我”的教育,对培养抗逆力特别有帮助。
这其实也叫内驱力。人要有一种自我驱动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外驱,就是被老师、家长、社会逼着做事情。这个做起来很累,也很烦,甚至会有不满。
抗逆力三个特别重要的步骤:
第一个,就是孩子自我设计的挑战,一定是从小的事情、他爱做的事情、身边的事情做起,然后逐渐培养抗逆力。我们人的很多心理能力是可以迁移的,你这个事情做得好的话,其实是可以迁移到另外一个方面的.
我们设计的挫折教育往往连大人都坚持不了,比如不玩游戏、不看手机,大人都做不了,就不可能让孩子去做,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第二个,就是不要在孩子特别烦躁、疲劳、痛苦、伤心的时候,进行这样的一种挫折教育,反而应该是在他开心的时候,进行一些挫折教育。所以时机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就是当孩子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欣赏他的成功。我们现在发现,多巴胺是产生内驱力的特别重要的神经化学递质。那多巴胺什么时候产生呢?往往在自己庆祝自己成功的时候容易产生。所以当孩子完成了一个初步的抗逆力的挑战,家长一定要奖励他,一定要庆祝他的成功,让他的多巴胺多分泌,不要立即提出下一个要求。
不要说“你虽然做到这个了,但是你还没做到那个,你看别人比你厉害多了。”
培养孩子的抗逆力是让孩子先建立积极的底色,然后多去发现他能够产生抗逆行为的特征,多鼓励他。我们普通人一定是在成功中体会更多的成功。
怎么才能培养孩子“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
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四种方法:
第一个:不断地积累自己成功的经验。
你做成了很多小事,把这些小事积累起来,你就可以发现成功。这就是为什么父母给孩子记成长日记,且不断的告诉他他那些地方进步了的点很重要。
第二个:就是榜样的作用。家长、同学、朋友、人物传记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这些能让我们产生自我效能感。
第三个方法就是做出积极的行动。行动产生积极力量,找个事情做,做得好,就容易产生这种积极力量,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所以你一定要有一件自己做得好而且爱做的事,这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班杜拉也提出,自我效能感就是要有健康的身心状态。身体健康,说话流畅,走路虎虎生风,发言要抢着发言,衣服穿得干干净净。一些听起来特别小的事情,对提升自我的效能感也有帮助。
躺平和丧是一种简单、无能、幼稚的防御机制,可以让我们暂时忘掉痛苦。但是当我们丧得差不多了,还是要起身去行动,去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回避问题,因为问题永远存在
那么,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呢?有很多常见的方法。现在发现比较有效的方法,就包括体育锻炼。因为体育锻炼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行为,在我们挑战自己身体的时候,其实挑战的是我们自己的意志力,这个意志力就是自我控制能力。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做一些你不太想做、做得不太顺、做得不太好的事情。比如站着看电视,而不是像“葛优躺”那样看电视;用左手练字;用筷子慢慢吃东西。总而言之,就是让孩子慢慢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让他不断地适应。这样的话,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提升。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正念冥想。现在我们发现,人在比较神清气定的时候容易产生自控能力,所以教孩子一些冥想、转移的方法,也可以提升自控力。
有一本书叫《自驱型成长》,它也是从脑科学的角度,说当外部压力过大的时候,孩子大脑皮层的发育就会受到抑制,他的杏仁核在起作用,这时候他的自控力就容易减弱。
杏仁核是我们加工负面情绪的中心,所以当我们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自控力是不会得到提升的,这可能是很多父母需要了解的地方。但是当我们开心、积极、快乐的时候,自控能力是可以上升的。所以有一个训练自控力的方法,就是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比如让他做开心的事,听音乐、唱歌、跳舞、休息、吃饭、画画,游戏、玩乐所有这些你想象不到的事,都可能提高他的自控力。
不要熬夜,夜晚是最容易失去自控力的地方,早点睡觉,睡醒后自控力又回来了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打游戏,不能直接禁止他惩罚他,可以采用替代的方法。比如运动、打球,这是被社会所接受的。还有读书,看电影!我们总觉得读小说浪费时间,其实小说读多了,也会产生智慧。
天赋优势:
孩子是有天赋优势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大脑的构造、加工方式、运作方式其实是不一样的,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关键是你得找到你的天赋优势是什么。
所以所谓的发现天赋,也是根植于积极心理的,关键在于父母能不能有一个积极的心理,去发现孩子哪儿做得好。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父母发现不了孩子的天赋,是因为他们只关注孩子哪儿做得不好,天天想要补短板,发现一个短板就想赶紧补上。其实短板是很难补的。因为有些短板是先天的,有些是环境造成的。所以与其补短板,不如强化优势、天赋。
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的话,不要提供提供过多的选择,只有资源不多、选择少的时候,他的专注力才会提高。
提高专注力的二个方法:
一、培养选择力。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我能够把自己的目标、欲望集中在几件有意义的小事上,这样就能提升自己的专注力。所以其实一心一意就是形成专注力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保障。
二、保证大脑的休息。我们发现人在疲劳的时候,专注力会下降,而在亢奋、健康、积极的时候,人的专注力会上升。所以保证大脑的足够休息其实是挺重要的。
很多聪明人为了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会交替地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久了,他就要休息一下数学的神经网络,去欣赏音乐、锻炼身体、谈情说爱。这个时候,理性的数学神经网络就休息了一下。科学方法就是掌握这种交替休息的方式.
为什么我们会阻止孩子过长时间玩游戏:
通常我们因此事责备孩子的时候,不是因为他在放松、打游戏娱乐,而是因为打游戏娱乐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解决的不是打游戏,解决的是打游戏的负面影响。
而这个负面影响有哪些?时间过长、伤害眼睛、伤害身体、耽误学习。
那么,有什么样的方法,能让孩子既可以打游戏,又不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控制时间。我觉得,家长们可以允许孩子打游戏,但是时间不能过长,这就是一个可以跟孩子协商、交流的规矩。家长不能直接禁止孩子打游戏,越禁止越期望,越得不到越想要,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第二,就是不让打游戏影响孩子学习。如果孩子打游戏没有影响学习,我觉得这不是问题。但是如果影响了学习,孩子成绩下降,这时候家长就一定要控制孩子打游戏的行为,因为打游戏产生的兴奋感已经影响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打游戏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那我们就得想方设法发现提高身体健康的方法。
总而言之,控制打游戏的负面影响是关键,而不是控制打游戏的行为。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应该允许孩子打,但是不能过量、过度,需要控制一定的时间,不能产生负面的影响。过度的快乐会产生负面影响。善良是孩子真正的竞争力。
要培养孩子的心理富裕感,只有人在积极、心理富裕的时候最容易产生善良的天性;心理贫穷感会让人失去自控,失去理智,失去人性,作出一些极端的违反人性的行为!所以人性的黑暗面往往体现在心理贫瘠的时候!
总之让孩子觉得有爱,让孩子觉得有能力,让孩子觉得有智慧,让孩子觉得有自由,让孩子能够做出一些选择。很多时候,孩子的选择都由父母做,这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其实挺大的。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是可以让孩子做选择的,比如今天中午吃什么,晚上看什么电视,穿什么衣服等等,这些选择其实就会培养他的富足感。如果总是一切都由父母安排的话,他的心理贫穷感就会产生。
现在大家都担心人类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但有三个能力暂时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
第一个就是审美力。人工智能永远只能学习人类认为美的事情,我们能够有“感时花溅泪”的能力,还有很重要的欣赏能力。所以我觉得我们父母应该培养孩子这样的能力,对美感的培养,机器取代不了
第二个很重要的能力是想象力。机器只能根据过去的经验、人类做过的棋谱,设计出最好的方案。
第三个就是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能力。
我把这三种能力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放在一起:一个是A,Aesthetic(审美力);一个是C,Creative(创造力);第三个是E,Empathic(同理心)。而这个ACE正好是一个英文单词“王者”,所以我把它叫作“王者之力”。
总而言之美感、想象力、同理心,这些可能是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能力。
我们教育孩子不要照书养,我觉得我们教育孩子应该照人养。
人有什么样的特性?人有感情,有智慧,有同理心。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欲望,要了解他要做什么,同时要有一定的智慧。而这个智慧,读书可以产生,学习可以产生,生活经历也可以产生。
所以这叫有道无术,术可至深;有术无道,永远止于术。心理学给你一些道理,而这些道理你懂了之后,方法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但是如果你学这个方法,学那个方法,却不懂得后面的科学道理,你就永远被方法所累,而且还不一定产生好的效果。
正本清源,就是你给孩子足够的支撑、足够的爱,让他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你们家就变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