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意味着人不要把自己变成固定的物体,永远不要让自己处于固化状态。
——《樊登讲论语:先进》听后感
10.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无论在穷困还是富有的状态下都不迷失本心,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矢志不移;不以贫穷作借口,去做伤害别人、没有底线的事情。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里就讲到“孔子不找”,他的快乐不需要向外找,他随时随地淡定、快乐、从容。他的快乐不在于钱,甚至不在于能不能吃得饱饭,而在于“道”。所以,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所坚持的理念,始终是一以贯之的。
11.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认为“邦有道”就要出来做事,“邦无道”则要隐退藏身。
他很欣赏蘧伯玉,评价他是“直己而不直人”,对外并不会有过度的要求,对内则自我要求极高,内直而外宽。认为他是君子,合于圣人之道。
我们应该懂得“君子不器”,人不要把自己变成固定的物体,永远不要让自己处于固化状态,要变成一个灵活的、可以随时学习新的东西、随时变化的人。在生活中采取杠铃策略,同时准备几套方案,以实现“反脆弱。
君子应当具备拥抱不确定性的能力,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进步,一辈子乐于探索,无论外界怎样变化,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12.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一个人思考的东西有可能前人早就研究过了,已经写成了书,你只要把这些书读一读,就立刻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大量的学习之后再去思考问题,才能拓展这个“无限游戏”的边界。创造的前提一定是有足够的知识作为支撑。牛顿、爱因斯坦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了解了前人的研究,再去进行更新、更先进的创造。
13.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每天谋求和思考的问题,是与道有关的,而不是只停留于物质层面。君子所担忧的,不是贫穷,无关于物质,而是自己有没有接近于道,是否能够帮到更多的人。只要去努力地学习、求道,那么,得到金钱只是顺带的事情。
樊登老师的这个提醒非常可贵:很多人看起来很勤奋,但是也最值得同情,因为他的勤奋恰好缘于懒惰——他不愿意改变,只是将一件事情反复地做,拼命苦干,而始终不去思考更多人的利益,也不去关心道的问题。
1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友直、友谅、友多闻”,指朋友正直、诚信、见识过人。“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指朋友谄媚、口是心非、花言巧语。
益友会欣赏、肯定你,会用建设性方法协助解决问题。损友会打击或奉承你,使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出现偏差。
《他人的力量》一书中将人际关系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孤立状态,第二层次是坏的联结关系,第三层次是虚假的“良好联结”,第四层次是真正的联结关系。而只有第四层次的关系才能让你拥有完整的自我,成为真正的、真实的你,才是一种良性的人际关系。
孔子所说的便辟、善柔、便佞,属于前三层次的人际关系,益友才是第四种人际关系。益友在你做对事情的时候,能给予你足够的肯定,能看到你的闪光点,欣赏你,促使你更进一步;在你做错事的时候,能够给你指出来,而且会用建设性的方法跟你讨论怎样解决问题。交到一个好的朋友,相当于找到一面清晰的镜子,能将自己的优点、缺点都显现出来,从而促使自己改正错误,不断成长。
15.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把人分为四类——
“生而知之”是生下来就懂很多的人,是圣人。
“学而知之"是爱学习、主动学习的人,是君子。
“困而学之"是遇到困难,通过学习找出路的人,是士。
“困而不学”是生活困苦,还不想学习的人,是愚人。
塔勒布在《黑天鹅》里分享过,一个人能够有读书这个行为,就代表着他有着最起码的谦虚,起码他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是自己不知道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不把自己当圣人或愚人,应该努力地学习,通过读书、学习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16.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上知(智)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下愚是困而不学的人,这两种人很难被改变。上智已经达到极高境界了,很多事情他早就领悟了,自然思想坚定。下愚思维固化,再苦口婆心地劝导,他都不听。这个叫达克效应——越是无知的人,越不会知道自己无知,最终陷入无知的旋涡。
《世说新语》中王戎讲了一句话很感人——“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最上忘情,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最下不及情,只管自己温饱即可。
上智坚定,不需要移;下愚执着,闭目塞听。只有居于中间层次的人才会情之所钟,会难过、伤心、喜悦、快乐。在两者之间的人往往不惧生活困苦,又愿意接受教育、改变现状,也愿意花时间思考问题。
17.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讲过,“克己复礼为仁”,指的就是一个人想要修炼自己,想在社会中活得游刃有余,要能够靠道德文化来解决问题,要将人从原始社会带来的本能和基因里的不良因素控制住。
道听途说跟路怒症、吃醋、嫉妒都是一回事,都是从原始社会传承下来的集体无意识。
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谎言容易制造,也容易传播。道听途说经常会传递错误的消息、虚假的消息、幸灾乐祸的消息、落井下石的消息,甚至有时候会带来恐慌,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
18.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人的行为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当中有个规律叫“耦合效应”,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和状态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柳下惠认为一件事情的结果如何,跟自己有关,跟环境无关,他认为,天下哪里都一样,这是“固定型心态”。孔子跟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孔子依然抱有希望,不断地去换不同的环境,尝试寻找能够施行仁道的国家,这显示了孔子是“成长型心态”。
如果柳下惠能够像孔子一样相信环境的力量,那么他不仅可以继续保持直道,还会努力去寻找能够实现他“直道”的国家。
1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望之俨然”指远远看上去庄严而有距离感。“即之也温”指进一步交往聊天感到温和亲切 。“听其言也厉”指说话精准有说服力、切中要害。一个人内外兼修,还有智慧、有知识,这就是孔子在子夏心中的形象。
20.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一句是《论语》的收官之言,说知命、知礼、知言,人们总结为“君子三知”。
“知命”是君子之道的根本,接受生活的随机性,与自己和解。“知礼”是立身处世的法则,需要合作解决问题,与他人和解。“知言”是文化和人生境界的追求,听懂弦外之音,与世界和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保有成长型心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学习和探索。在拥抱不确定性的同时,内心不纠结,跟世界和谐相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学无止境,做自己该做的事、快乐的事、有意义有价值的事,这是孔子所希望达到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