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主要触动我的有几件小事。
一是年前因为工作的原因,偶遇了一位教育局的老师,他告诉我他们现在正在做“公民同招”系统。等我儿子小升初时,应该是全面实施新政了。这个消息似乎一下子解放了我,因为我家的学区不差,对于一个考南外无望的孩子来说,也不用费力去考其它劳什子的民办了。
至于为什么说“考南外无望”,当然是少爷对我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打击了。我曾经很期待三年级,以为他的英语还算不错。然而现实却很骨感,不仅在学某思只能上个普通班,在他们班上也只是个中上游的水平。回头想想,譬如背课文、默单词,都是需下苦功夫的。即使老师是美国土著,也不可能弯道超车。至于数学和语文,一言以蔽之,也是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另一件事是今年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的一点点感想。诗词大会第四季中有一个孩子,叫陈滢,只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他在诗词大会上的表现,完全是一个实力派。飞花令中信手拈来的句子,有很多都是我不曾听说过的。照理说,他已是人中龙凤,不应该春风得意吗?然后,他得分时的平静、失利时的泪水,都让我感到心疼,因为,我没有从他身上看到一点点的快乐。
少爷也是极爱看诗词大会的。每年的诗词大会都能激起他(也包括我)的学诗热情,然后随着开学、写作业、日复一日的刷题,这样的闲情便慢慢消磨了。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把每天一首诗当作任务,少爷如今也应该会背几千首诗了吧(PS. 他三四岁的时候已经会背十来首诗,后来有段时间比较抗拒,我就没有再逼他)。转念一想,又不禁哑然失笑,若果真如此,少爷肯定不会再读诗了。
很多事情,若是随性为之,往往兴趣盎然。若是变成了任务,必是一段苦旅。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课外书。我们小的时候,老师不赞成读课外书,我们却偷偷地读,放假时甚至会一整天一整天呆在家里读,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乐此不疲。而现在呢,老师进步了,要求他们读,读书成了作业。他们却不爱读,找不到读书的乐趣了。
第三件事,是昨天听沧溟先生(郦波老师)读诗,讲到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郦老师感叹到,现在中国公园里放风筝的往往都是老人,孩子都被作业锁在了书桌前,哪里还能有这样的乐趣呢?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懂事,逼着他们成长,甚至把他们的时间都分割成一个个的番茄钟。却忘了我们也常常期待什么也不干,发发呆,甚至刷刷肥皂剧。
时至中年,谁还记得当年搞定的难题?留在记忆里的往往是当年看过的闲书,当年信手的涂鸦。为何呢?无非是有趣罢了。
我们总以为,当年若是稍稍再多用些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怎么会考不上清华北大?且不说人生没有如果,更何况全力以赴原本就是一件很难、很无趣的事。谁的童年不爱玩,谁的年少不轻狂呢?
所谓“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样的动力若是发自内心,当然是读书最美的状态。但若是来自外力,便只剩“鸡飞狗跳”了。
信笔到此,自己都有些不知所云了。其实我并不想表达什么明确的观点,只是常常在想,在“望子成龙”和“望子成人”之间,我更希望他是一个鲜活、有趣而快乐的人。
PS:配图来自百度,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