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人说:“读张爱玲是危险的。”但这危险的意味正是她的独特所在,魅力所在。她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世俗圈套的羁绊中,却并不大呼小叫,而是从容地接受生活的束缚 。”
小时候只知道张爱玲是个女作家,上了中学读张爱玲的文章看不透也读不透张爱玲笔下的爱恨纠缠,到了大学再读张爱玲时,关于她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我似乎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查阅资料,关于张爱玲的一生,人们记载得清清楚楚。在那个“低气压的时代”那个充满纷争与混乱的时代 ,张爱玲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笔锋,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不堪与丑陋她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变态人物形象和各色人物,尤其对两性心理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语言,心理三者打成一片,由此反映出人物心理的进展,体现了作者对人物丰富复杂内心的深切理解,揭示出某种社会根源。
张爱玲用自己的故事营造出一个政治之外的生活天地,把关怀的焦点放在普通人身上。她写繁华的大上海,写华衣、写美食;写你笔下的小女人,写男男女女的情感纠纷;写各式各样的平庸、鄙俗的人。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她似乎把自己曾经经历的种种苦楚都融进了文学当中,只因她的小说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在《倾城之恋》中:范柳原为博得四嫂的关注讲述了自己过往,他说:“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范柳原是张爱玲作品中著名的风流浪子,然而在纵情声色的外表之下,他又是一个孤独地寻找真爱的人,有着更为宽广的思想深度,表面看似无情,实际上对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典爱情故事心向往之,他的游戏人生的态度只不过是他面对荒唐、庸俗、市侩以及虚无人世的一种反抗和挑战。
而现实中的张爱玲又何曾不是向往着爱情呢,可是一次次的受伤与失败,他人眼光的异样与鄙夷,各个方面的压迫与阻拦使她在对待爱情时变得小心翼翼。张爱玲初识胡兰成时还是位小家碧玉,气质高贵的上海大小姐,胡兰成曾称她为民国时期的“临水照花人”。他们相识相知相爱,张爱玲为了胡兰成选择了坚守与隐忍,可他最终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抛弃了她,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冰冷地刺伤了她。
遇到他之前,张爱玲的人生基本上还算顺利,但他的无情给了她人生中最为沉重的打击。张爱玲36岁时,才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段感情。与美国人赖雅结婚后,他经常中风昏迷,穷困潦倒的生活,为了给丈夫治病,张爱玲每天几乎都在忙碌工作中度过。可以说,张爱玲的这段爱情故事是以给丈夫治病,挣钱为主题的,同样更多的还是充满了劳累和辛酸。
除了爱情的不顺,张爱玲的小说还与她的家庭相关,张爱玲从小就得不到父爱,父亲与母亲离婚后,父亲找了第二任继母,父亲也不爱多管张爱玲,总是暴力相向,甚至还用手枪指着她;继母有总是添油加醋,制造家庭是非。以致张爱玲在童年时期便缺失了父母的关爱。尽管后来拥有熠熠生辉的旷世才华,但张爱玲潜意识里总是蒙上了沉重的儿时阴影,生活中一件件的不幸与遭遇,不经意掠动她那片树林子,顿时众鸟翩跹。或许正因为这些无数的经历与片刻,她的语言功底才更加浑厚,技艺更加炉火纯青,几近诡秘的地步。
有人说:“读张爱玲是危险的。”但这危险的意味正是她的独特所在,魅力所在。她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世俗圈套的羁绊中,却并不大呼小叫,而是从容地接受生活的束缚。
在那个新旧中国交替的年代,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擦出无数的火花,就如她的书中所说:“人的一生中会死去三次,第一次是脑死亡,意味着身体死了,第二次是葬礼,意味着在社会中死去,第三次是遗忘,这世上再也没有人想起你,那就完完全全地死透了。”行之水穷处,关于她的小说,她那千疮百孔的故事最终仍会在这人世间世世代代的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