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010 淮淮
创作者是吉竹伸介,1973年出生于神奈川县,是家中的长子,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比他大两岁的姐姐非常优秀,性格敏感的他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因此有些自卑。
幸运的是,吉竹的妈妈收集了很多童书,还在家里建了一个小型“家庭图书馆”,经常邀请住在周围的孩子来看书。儿时的绘本阅读显然也深刻影响了他之后的创作。
看到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另外一本书《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后面简称苹果),因为购买的是套装,这本是其中的一本。
《苹果》这本书一直在关注,直到海桐妈妈推荐这套是4岁孩子必看书目的时候,才入书架。果然很好看,脑洞大开。因为孩子太喜欢《苹果》了,以至于《苹果》快翻烂了,才打开这本书。
本以为是一本同《苹果》一样脑洞大开、想象力爆棚的书,没想到却是一本非常棒的生命主题绘本,一本颠覆孩子对死亡恐惧的绘本,同样也是脑洞大开、想象力爆棚。
也许是自己那段时间的极度焦虑,造成了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吧!她比同龄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更早一点,虽然讲了我们死后会变成星星,可以在天上看到自己的家人,也可以再回到地球上,继续在一起,虽然看了《獾的礼物》,让她对死亡的感觉好了那么一点点,可是她的恐惧依然没有消除,直到遇见了这本书《后来呢后来怎么了》。
封皮展现的祖孙二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呢?一定是跟爷爷有关,和“我”也有关。
爷爷在写什么?是书吗?还是日记?……反正不像是遗书。
扉页是一个卧室,没有人。从卧室的装饰可以看出来是爷爷的房间,爷爷去哪儿了?
不久前爷爷去世了。
我们收拾爷爷的房间时,在床铺下发现了一个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死后会怎么样”。爷爷在本子里写写画画,记下了他死后想变成什么,希望家人帮他做什么之类的事。
这部分涵盖了关于“轮回”的内容。画面采用孩子们更容易理解的方式。
去天堂也是要带装备的,就像一场长途旅行一样。
最初我爸去世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跟孩子解释的。“姥爷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了。”直到有一天,孩子主动问我:姥爷是不是去世了。我们才敞开了聊这个话题。
我觉得这是成年人的想法。落寞的时候会畅想下另外一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或许,也没那么差。
天堂跟我们的世界没太大的差别,只是多了一丢丢功能,比如“会飞”。
地狱就恐怖一些了,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惩罚。对于孩子们来说,憋尿、吃苦苦的生日蛋糕、听悲伤的故事、挨骂… …这些都是很痛苦的事情。
看到这页的时候,我想到了另外一本书《最好的告别》。
有朋友说自己的祖父母离开之前,会清醒的安排自己的后事。能跟家人道别,虽然看似残忍,但是对家人来说会是一种安慰,不过大部分的人都会忌讳谈这个话题。因此也导致了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
死亡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离开。与家人分开,对于他们来说是最恐怖的事情。
而这页,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就算去世了,我们仍然在一起,只是看不到彼此而已。
每当我爸的老年手机铃声响起的时候,孩子就会跟我说:感觉姥爷回来了。
我会说:嗯!妈妈也这么觉得!以前特别嫌弃的手机铃声,现在的感觉却是在一起。
(备注:老年机会定点报时,我们曾经想设置关掉,一直没找到设置开关,好像是统一出厂设计)
就像《环游寻梦记》里一样,爷爷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我们记住。
看到这里,死亡似乎是件有趣的事情。
然而……也许是另外一个样子。
这才是面对死亡时的真实感受,每个人都会有的真实感受。
人总有一天会死,但我们不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来临。所以我觉得,提前想想自己死后想变成什么,希望大家帮忙做些什么,和别人聊一聊这些想法或者记在笔记本上是一件好事。
除了《死后会怎么样》,再写一本《活着的时候做什么》,好像也不错。
这是我们要跟孩子们学习的地方——“活在当下”。
写《死后会怎样》的时候,感受活着的美好,享受和家人们在一起。
封底中“The Life of Grandpa 2”海报与正文中“请帮我做这样的纪念品”那页的电影海报雷同,不同的是那张海报只有爷爷,而这张海报全家人都在。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在一起。
当时跟孩子讲完这本绘本,她就立刻拿出画笔在纸上画了起来。还一本正经的把纸对折好放在床铺下面。
从那以后,我们可以坦然的讨论死亡,聊聊自己想变成什么,一起想念姥爷,猜一猜姥爷现在在做什么。
感觉到她已经降低了对死亡了恐惧,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好像也不是特别坏的事情。
这就是绘本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