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血压,连续三天,六次,我的血压数值都是70/110左右,3以内波动,医学背景出身的博士无比艳羡地感慨了一句:多么标准的血压啊!我一看,进行健康教育的机会又来了,作为教师职业背景的人儿是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施教”的机会。由于之前在外谨记“沉默是金”了数月,回到家里,还是可以任性一番的。
于是我开始发表言论,还特意增加了一点点舞台上才需要的抑扬顿挫的风格:知道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我印象中,我近20年来一直就是这个血压值,能有一个健康的相对恒久稳定的生理指标,那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首先是饮食作息要有规律,不能乱吃东西,不能长期熬夜,其次要顺应天时地利来安排自己的各项规划,不要好高骛远,诺贝尔奖并不是科研工作者的唯一追求,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高血压人往往对自己设立过高的目标,这其实是没有量力而行的状态,于是身体就会以血压增高来提示你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目标。你看我,这二十年间,多次以各种方式进行人格测试,心境状态都是保持在接近原点的位置,这和我的自我觉察也是相吻合的,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除了作息和饮食的自我调控之外,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是《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身心绝对是一体的,我心态平和,身体的生理数据也是正常范围,不偏执。最最令人意外的那一次测量甲状腺的数值,我多次和你讲过,我的所有数据,大概有7个指标吧,除了一个在正常值日范围内偏低一点,其它数据均为正常范围的最低值加最高值的平均数,拿到检验结果我都惊讶了,如果是做科研工作的数据,这可能都会被人诟病为是数据作假,可是我认为这是我那几年读《中庸》的结果。所以我也反复给你强调《中庸》这本著作的巨大价值——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我一时也讲不了太多,你以后要认真研读《黄帝内经》,研读《中庸》,这样我才放心。要抵制来自食物、声色等各种诱惑才能维护好一个健康的身体,总之,越自律才能越自由。
以往,我们家里经常爆发中西医到底哪个有用的大辩论,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往往没有赢家,有好几次我都接近于要咆哮了,当然这样的状态没有发生,毕竟《中庸》还是颇有影响力的。每次结束这样的“探讨”之后,我在感慨教育工作如此艰难的同时感觉到满屋子的空气中都充满着狼藉的意味。想到在辩论时,博士提到的几个问题:你中医是在哪里学的?你知道我毕业学校的世界排名吗?!告诉你——业余的永远不要挑战专业的!这最后一句话还真引起了我的深思。几次探讨之后,我也开始意识到西医并非一无是处,对西医中优秀的因素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好感。
又一次辩而无果之后,我总结了一句:为什么我能够不断接纳西医中优秀的因素,而你对中医却完全排斥呢?如此来说,就你我而论,你觉得哪一个更有包容性呢?!你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呢?!
最近似乎有了变化,博士正被血压困扰着,这是第一次我提到中医而博士没有爆发逆反心理,于是我趁机进行了健康教育。博士之前也有一次提到:我承认中医在预防疾病方面确实有效,但是在治病方面还是要靠西医。为了展示中医的治疗效果,我决定将自己最近颇有心得的经络推拿和穴位按摩展示一下,让博士见识一下中医的神奇。
我按摩其涌泉穴以及其它辅助穴位,并辅助讲解相应的作用,由于我旅途也很疲惫,所以我在时间和力度上都减半了,之后,再测量血压,居然降低了10个点。博士将信将疑,接下来三天,血压都呈现出比以往都要好的状态。于是,我可以振振有词了:我在时间和力度上都减半了,都还能起到效果,可见中医不仅在预防方面绝佳,在治疗方面也是成本低,见效快,你自己每天坚持,效果必然会更好。
中医最有价值的理念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所以虽然通过针灸推拿治好了症状,但如果不通过适宜的方式改变体质,不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症状依然会出现。所以改变自己很重要,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的。
教育即生活,饮食、穿衣是要学习的,甚至呼吸和睡眠都是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