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片段】摘自《跃迁》P340-341
彼得·德鲁克这么评价自己的几份工作:“写作是我的职业,咨询是我的实验室。”他自己还是商学院的讲师。商业大师高产的秘密变得越来越清晰:
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我把这套系统叫作知识IPO。这是一套高效的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个人商业模式。
所有的知识生产者,都需要打造自己的知识IPO,我也是一个知识IPO操作人。
【I便签: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WHY 在这个知识付费大行其道的时代,作为个体仅仅爱学习或者满脑子都是知识都是不够的,只有那些拥有个人知识IPO的人,也就是那些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能把知识变现成价值的人,才能实现能力的跃迁,成为真正的高手,否则可能只是自嗨而已。
WHAT 知识IPO,是个人的商业模式系统,I是指Input a question,输入问题;P是指Problem solving,解决问题;O是指Output,输出产品。好比一家公司的生产流水线。
HOW 想要打造自己的IPO系统,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输入问题,也就是提出或发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很多人或某个群体普遍的困惑,甚至是痛点。
第二步,解决问题,知识工作者通过在某几个领域深入的学习、调研、分析与验证,整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找到了一套科学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第三步,输出产品,把取得验证的解决方案通过咨询、写作、培训课程等显性的方式产品化,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问题,形成个人IPO系统的闭环。
【A1便签:关联自己以往的经验】
案例:5年前的夏天,我怀着满腔热忱来到现在的公司,遇到了一位与以往很不同的新上司,很很快在合作中发现我俩巨大的差异。有一次,他交给了我一个让我全权负责的新项目,说好了两周内出项目策划案,但是刚过了一周项目的预算还没批下来他就开始问我:方案写好了没有,要快点出来。我说:大概框架写得差不多了,还有很多细节在和协同部门沟通中。他说:你别管那么多细节,赶紧先发我看看。第二天,他看过之后说哪哪几个地方不对要修改下,我心想:不对啊,这几条不是当时开会就这么说的吗怎么又变了啊!之后到时间交稿,又变来变去按照他的思路改了好几版,我又纳闷了:这不是让我主导的项目不是说我能有自己的设计思路吗?!
季度绩效考核时,我有一项KPI没达成他直接给了0分,我解释说:领导,这项没完成我有责任但不完全是我的原因,因为。。。他立马打断我:不用找借口事实就摆在那里。平时,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他要一份数据或者资料最好立刻马上rightnow发给他,不管你在不在线他的问题不容你思考最好立马回复,3分钟之内没回复电话立马来了。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了,三个月后我就感到精疲力尽,我的能力得不到上司的认可,我也不喜欢他的做事风格:强势又变化多端。我之前的几任领导都相处得非常好,共事也很愉快,我想怎么面试的时候就没发现我俩“八字不合”呢?我开始自我怀疑并萌生了退意,既然惹不起那我躲还不行吗?后来一想:不行,就这么一走了之不是我的风格啊!
于是我开始找身边的朋友聊,上百度知乎抛问题:当你和上司产生巨大冲突时你是怎么处理的?(I)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好多人都有遇到过类似的领导或者同事,甚至在和家人的相处中也会遇到类似的冲突。经过初步的了解终于知道这是行为风格的差异,看了几本关于“情商”的书,后来又去认证了DiSC行为风格的课程,在一次一次的测评分析、小组学习和模拟中,终于找到了解药。(P)
反思:
1、当时提出了一个人际关系中大部分人,尤其是职场新人会遇到的共性问题,有了很好的问题输入(I)。
2、自己做了大量的研究、学习和验证,从心理学、情商管理、原生家庭等多个维度做了知识的整合,解决了实际问题。(P)
3、在输出产品这一步,自己有在朋友圈分享,也有帮身边的朋友做测评与解读,但并没有进行正式的文字分享或者其他方式的产品化,所以并没有帮助到更多的人解决问题(O)
【A2便签:自己打算未来怎么做】
目标:从现在开始到1月底前,让自己在专业领域(HR招聘面试)建立初步的知识IPO框架
我的行动计划:
第一步,输入问题,针对大学生或职场新人提出一个共性问题:如何让你的简历抓住HR的眼球?并且持续去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步,解决问题,梳理自己在工作中筛选简历和面试的大量经验,再去学习简历优化、如何写成就事件、设计美化等技能,整合这些知识。
第三步,输出产品,将过往的经验,学习的成果写成一篇文章发布到简书并投稿到职场相关版块,将这些解决方法整理成一份PPT培训课件并完成一场小型的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