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习惯了言无不尽声有尽的世界,却没能搞清楚说话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表面上的絮絮叨叨,仔细揣摩后并无几多干货,也就谈不上所谓的会说话了。只是自己闲得无聊,总得找点儿东西磨磨嘴皮子罢了!
所以,有话说真的等于会说话吗?
自己没事儿的时候,喜欢在手机上刷刷微博、看看头条、逛逛微信公众号。最近几天突然在公众号里看到了一个相对有趣的话题,叫“男人,你不要输在说话上”。更有趣的是,接着又来了一个“男人女人,都不要输在说话上”。
我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在这儿指出别人提到的这个东西有何不可。而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的说话真的太重要了!
可是,在有话或者没话说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去说,才不会让自己所说的东西在别人的眼中是废话,而是真正的会说话呢?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大二寒假回家过年的时候,家里来人说是要给我说一门亲事。可我先前并不知道这个事儿,爸妈已经私自和亲戚悄悄的订下了相亲时间(即腊月二十八上午在女方家里),所以我在知晓情况后和父母大吵了一架。
我记得我对媒人说“我现在还在上学,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管这些。况且这是我家的私事儿,你没事儿吃饱了撑的来瞎掺和什么?”
一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的表情,那是除了满满的震惊外还夹杂着几许来自内心深处的鄙视。
也是在那以后,我家和那亲戚基本上没有了什么往来。
也是在那以后,我家的亲戚传遍了她家附近的好多地方,说我读个书读成了这样,倒不如不读。
在那之前,我是家里和邻居眼中的好孩子。平时在家只要有空就会去陪那些爷爷奶奶聊聊天、喝喝茶,和他们谈一谈最近发生的一些趣事儿。也就造就了自以为会说话的心态,却没有知晓那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的定位,等真正遇上事儿了才发现原来“有话说和会说话真的不是一回事儿”。
从那以后,我开始变得沉默了。不管其他人在一旁说的多么的开心、多么的有趣、甚至于多么的低俗,也不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去抬高自己、贬低他人。
才又一次的重新开始学习到底应该如何去说,又该如何去做。
在这期间,我去接触了好多好多关于如何说话的书籍、节目甚至于网课!可那些东西终究不是自己的,就像学习一样。老师只需要教会你方法和公式,但是遇到具体情况又该如何去做,这就得看个人的学习效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了。
但时间总能教会我们许多东西,我也渐渐的掌握了说话的方法,我把它称之为“说话三段论”。
首先是看,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肯定有它的原因所在。我想,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那些早已在政治、商业、军事甚至于主攻人际关系的牛人之外,是很难有人能做到说话的时候完全性的镇定自若的。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他自己所说的和他表现出来的是否有出入再行接话。
二是听,要很认真、很耐心的去听。我们虽然一眼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穿着大概反映了他的身份地位,却没法知道他的所思所想。只有通过他所说的东西,我们才能了解他在表达什么、他接下来可能会说些什么,从而做出合理应对。
最后则是合理相接,随机应变了。如果我们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还得仔细斟酌一下是否这个话题自己熟悉,倘若不熟悉如果你能间接的把话题朝自己熟悉的领域带过去,那你也是一位很有魅力的人了,至少在人际交往上。
当然,有的人肯定会说谁说话会去和别人不停的打哈哈、搞什么套公式之类的东西。我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儿所说的只是用于我们在参与一些正式场合的所思所想,例如谈判、开会、面试以及和师友之间的聚会等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千万别小看聚会这种东西。说不定你的某一句无心之谈便戳到了别人的痛处,以致于结下梁子。这种事例数不胜数,我想也就没有多说的必要了吧!
古语常言“食不言,寝不语。”这在我国的传统礼仪中不可或缺、也安之妥当。可放置于当下,又怎么能轻易做到呢?
倒不如认真去看、用心去听,继而抛砖引玉、推己及人。
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口头艺术家,终究比会说话比有话说强了不是一点儿半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