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遇到了“小白”:其实,能否把问题对小白讲清楚,是检验我们对所学知识是否有透彻理解的好方法。一个人对你说的东西没有快速理解,很多时候是因为他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比如说,有时候我向父母或他们的同辈人解释网络或者手机上的一个操作,有的人就要一步步很认真地记录下来。发现这种情况,我就会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假设他们连电脑也没有摸过,或者对手机的基本操作都不懂,写一张详尽的流程清单。这样一来,即便他们下一次忘了,对照清单也很容易回忆起来怎么做。
在门诊工作中,我有时也害怕“说多错多”,对病人的疑问有时能不回答就不回答。其实想一想,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如直接说明“这方面我不大懂,请你询问某某专科的医生”比较好,更加坦诚。如果自己有所了解,不妨解答一下病人的疑问,用他们能懂的语言,注意话不要说得太满。这种沟通有利于建立较好的医患关系,病人也容易配合你。
2.用数据撑腰:这一点上,很多辩论的双方做得不够好。有些事看似是理念之争,其实仍然要以事实为基础。比如说,我最近觉得在专业上进步比较慢。如果记录一下时间的话,发现每天花在专业上的时间并不多,经常还不到1个小时。而花费在微信,得到等等上的时间却经常超过一个小时,这说明专业上的进步至少还没有成为我的刚需,而刷微信微博却是我的刚需。
3.假设性思考:对于我们不熟悉的事物,我们确实可以做一些假设。比如,刘润老师是中国最贵的商业顾问,为什么很多大企业愿意花高价聘请他做战略咨询,我可以这样假设:
他能够快速了解企业的症结,包括商业、营销、管理等多方面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其实看不见自己的问题,有人指出,就是一个巨大的价值。
他会给企业提出改进方案。如果我按这个方案对症下药,让企业上一个新台阶,不仅可以新增巨大的利润,而且对品牌价值和企业文化的促进,又是很难用金钱估量的。
这样一看,企业花大价钱请他做咨询,不是很值吗?
再举个例子,很多人可能看不惯一些人出门就坐的士,觉得太浪费。可如果你代入一下他们的角色,坐的士有什么好处呢?舒适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省时间。
对于一些公务繁忙的人来说,为了省几十元钱而去挤公交和地铁,浪费本可以利用的时间,是很不划算的,他们本可以用这些时间去谈一笔生意,写一份文案,或者哪怕仅仅是好好睡一下。
这样一想,就能够理解这些人的选择了,从而要说服他们买你的产品时,可以对症下药。
综合一下,想说服别人,首先要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如果对方是个小白,就力求深入浅出地把自己要说的叙述清楚;如果是理念之争,对方难以说服,不妨从调查研究入手,用数据来击中对方的软肋,使他改变看法;如果你对某一类人不了解,可以从他的一些购买行为入手,猜测他的时间观和金钱观,从而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