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另一种形式的校园“冷暴力”教育方式发生
王建军
当下,小组教学正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大胆尝试于课堂之中,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随之而来的,是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师生评价方式的转变,最终的结果是课堂效率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改革的“副产品”,如果不加以重视,将很可能制造出人为的“疏离”,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出现。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注意到,在不少学校,小组教学是很有“原则”的:以一个班40名同学为例,在分组的过程中,为了体现均衡和分层教学的原则,教师会将学生按成绩(重要参考数据)依次排列,成绩好的10名学生,自然是第一梯队(1号),稍差的10——20名学生是第二梯队(2号),就这样依次产生第三、第四梯队(3号、4号)。在分组时,每一个小组都会包含四个梯队中的学生,看起来,这样的做法很公允,无可指摘。积极倡导这种做法的老师会说,这样分组,各个组首先是均衡的,在教学中,会很容易的做到“一帮一”(1号帮扶4号,2号帮扶3号);其次,组内界限明显,也适合分层教学。
但在实际操作中,情形却不像设想的那么美好。笔者在参与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发言权大多掌握在1、2号学生手中,3号、4号学生多是听众或看客。为了调动3、4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会充分发挥“小组评价”的手段,以优惠的奖励鼓励3、4号学生积极发言,但笔者看到,在1、2号学生的支持下,该部分学生通常只会回答一些极其简单的问题。
更有甚者,在有些课堂上,老师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竟把数字符号代替了学生名字,并规定,某个问题各组1号学生回答,某个问题各组2号学生回答,这样,到了学习成果展示环节,学生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笔者以为,在小组教学中的这些做法是不当的,应予纠正。原因如下:
其一,小组划分的方式将会造成人为的疏离,制造疏离的结果将造成深层伤害。四个层次学生的划分,事实上已造成了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距与疏离,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将是终生的。就近日来闹得沸沸扬扬的绿领巾、红校服事件来看,其实质都是人为的制造学生间的差距与疏离。无独有偶,在我们东营市,某中学有班级实行奖罚制度,违规违纪的学生会被罚款,罚金将用来奖励学习进步者,此举更是教育的异化。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林丹华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社会性培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同伴的接纳、认可和肯定。同伴的认可对他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因为这伤害到了最根本的部分自我的部分。这将会对其将来的成长、融入社会造成深远伤害。”
其二,小组划分是对学困生的歧视,在并不公平的教育大环境制造新的不公平。在小组教学中,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每个小组中,其实只有一个“成功人士”,其余则都沦落为“失败者”。当然,每个小组的1号,则在于其他小组的1号竞争中,是否属于胜者,还不得而知。
笔者曾就此和一些学生进行过探讨。
“我不愿意当3号、4号,感觉抬不起头来。”
“4号学生都是各个组挑剩下的,谁愿意被人挑来挑去,我最怕分组了。”
“我们是有名字的,为什么要用号码称呼我们?”
……
在人性尊严与完整性越来越讲究的今天,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学生感觉到歧视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其实正走在反面的路上。
其三,课堂教学过多关注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弱化或忽视了“育人”的基本职责。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学校和教师更过的将关注点放在教学效率的提高上,随着课堂教学中“技术”含量的提高,学生每节课都要接受大量的知识信息。不可否认,现在的学生知识面更广、理解力更强,考试得分更高。同样存在的,现在的学生更加骄纵,社会责任感也大大降低。
在西安“绿领巾”事件中,“红”“绿”领巾成了判别孩子“好”“坏”的标签,其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所谓的分数,因为品德是难以衡量的,你能说一个小学生品德是如何的低下吗?同理,在小组中,1号学生和4号学生也是靠成绩说话的,一个热爱劳动、关心同学却成绩较差的学生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1号的。
当然,作为一种改革尝试,笔者并无意对此吹毛求疵,只是想谨慎地提出,在教育问题上,我们要怀着“敬畏”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时刻想到“尊重”学生,警惕教育教学中“冷暴力”教育方式的发生。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育人能力的提升。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进行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德育内容的学习。当然,我们也更加热切的呼唤素质教育,期待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挣脱出来,不在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工作与生活。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首先要唤醒孩子的自尊,自尊才能自信、自立、自强。如果用这样的教育理念来主导教育行为,就不会出现教育的不公。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决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与差,而是指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其可以接受的教育。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足以让我们每一个身为人师者警醒,我们要时刻做到将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公民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