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兵器+感悟
听到兵器这两个字,让我顿时想到打仗……
嗯,因为每天都在玩打仗的游戏(下围棋),下围棋是个很有意思的智力游戏,其实也就是两个人在作战……
脑科学家的看法是6岁以前的孩子最应该做的事情是玩儿,孩子要在玩玩耍的过程中学会怎么跟人打交道,各个东西都是干什么用的。(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来说对4~6岁的孩子都会提到这个年龄段就是玩,玩中培养习惯、性格和情商,嗯可以继续研究的话题)
正所谓“人生的一切难题,(科学)知识给你答案”(当觉得工作活或者生活中遇到迷茫的时候,多去看看书多、多学习,这样目标更加清晰更加明朗了)
当前科学理解,就是此时此刻,你关于这个问题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答案。
学会做做研究,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然后以我为主,做出自己的判断。
符合当前的世界观,不能指望每次遇到问题再做研究来积累,你得花大量的时间,没事也要主动读很多的书,有正规的学习,甚至要有一些专业专门的训练才行,这是一切都是值得的
现代学术体系分工越来越细。我们在绝大多数领域中只是外行,但是只要你会研究,你就是一个聪明的专家。
专栏作家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当前科学理解,交付给读者。用最新研究的结果和数据说话,这是一个写作与研究密不可分的时代。
不是科学作家为科学家服务,而是科学家为科学作家服务,科学作家为读者服务,专栏要写“读者想知道,读者应该知道的事情。”
好思想都在哪里呢?在书里,在杂志文章里,在论文里。
选题的标准有三个:
更新,是最好是刚刚出版的书,刚刚发表的文章和论文,我们希望在第一时间解读。
过硬,就是这个思想背后最好要有学术支持。
得到,读者看了以后最好能用,或者说三观发生一点点改变。当然得到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的要求。
在哪里去找好书呢?
最简单的办法是看推荐
还有跟踪主流媒体的书评
最高级的办法就是跟踪作者
强力研读要求读书笔记必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地衣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用自己的话写下这一章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各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
第二、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比如发现了一个真正好的小故事,称之为亮点,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甚至具体到细节,一方面,将来万一要做文章之类的事,从笔记里翻出来就是可以用,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故事日后将会反复的在我们大脑中出现,用各种出其不意的方式左右我们的思想,甚至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第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更高级的批注则是写下自己因为看到这段文字而产生的灵感,高水平的读书人看完的书上写满了批注,历史上牛人读书都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批注。
第四,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者文章的
读过足够多的的人,会获得一种更难得的经历:感受人类知识的进步。
笔记是对一本书最好说最大的敬意
幽默是智力过剩的体现,那我们第一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句话是对的
也可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