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由人的命运记录的,人的命运无法改变,历史也就无法改变。
《一百个人的十年》,“文革”经历者的心灵实录,断断续续读了将近半个月,从最开始的猎奇,到后边的心情有些沉重,到最后的三四篇竟无法再读下去了。想想现在,关于文革,我们到底还知道多少?眼前浮动着最平凡的人最真实的十年,这十年间,有苦难、有辛酸,有家破人亡,有忏悔和无助……那是一段政治,亦是一段历史,现在也并不想以评判的眼光去谈论写什么,只是真的觉得,经历过的苦难如果不能引起我们严肃的思考和心灵的启迪,那历史的意义何在?
更心塞的是,在附录后,看冯老记录的70后80初的“新一代”,对于近在眼前的历史“迷茫无知”的时候,心却突然有些冷静下来,距离历史不论远近,他们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或许我们都应该沉下心来,想想这“十年”,不为事件表面的离奇残酷和耸人听闻,而为能更深刻的认知如今,沉陷茫茫历史车轮中是每个人不可逃脱的命运,但我们可思考可反思,不蹈历史,以史为鉴。
说回那“十年”,为什么人性的两极在那段历史中被无限的放大,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最终都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也许正如冯老说的,这关乎政治、关乎体制、关乎历史文化、关乎人性和国民性。黑暗本身是变不成光明的,我们从悲剧的历史中能获取的只有真正的认知,警戒今天,告诫未来。
以下摘录冯老前记及题外记,亦做警示。“我常常悲哀的感到,我们的民族过于健忘,文革不过十年,已经很少再见提及(本书作于1996年),那些曾经笼罩人人脸上的阴影如今在哪里?也许由于上千年封建政治的高压,小百姓习惯用抹掉记忆的方式来对付苦难。但如此乐观未必是一个民族的有点,或者是种可爱的愚昧。历史的过错原本是一宗难得的财富,丢掉这财富便会陷入新的盲目。”
“人的本性,其实一半以上是来自后天。”
“在灭绝人性的时代,人性的最高表达方式只有毁灭自己。”
“黄土地的悲哀——它一边遭受践踏,一边依旧赤诚的奉献果实。”
“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人品与天性参与这场中国人被迫的自我劫难。”
逃避是最离奇的一种办法,最终的结果也总是离不开“归来亦或真相大白”。写到此到想起了自己:“遇到烦心事总是习惯萎靡然后告诉自己去睡一觉,醒来就好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逃避,该解决的问题终归要解决,逃避的睡一觉的后果,很有可能还是睡梦中噩梦练练,倒是并不安稳。
人性、觉悟、动机、崇拜、信念……,那十年的所有这一切,估计站在现在看来,所有这些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孰好孰坏,无法评说,但人终究是环境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现在每一独立的个人都是历史和时代催生的。悲哀亦或幸哉?
对于那个时代,对于这个时代,始终理解的不深刻,但读完这书,真的总似有无数条线索在脑海里乱飞,写到这里吧,参阅些资料,也许夹杂了解读和启迪过后,能让认知能更清晰,也能让历史的印记能更深刻的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