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人崔珏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悼亡诗《哭李商隐》,缅怀好友李商隐,替他打抱不平。诗中说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可说是对他才华遭遇最为精到的概括。李商隐自称皇室后裔,但并未得到官方认证,自然也就没有给他的前程生活带来什么实际好处。倒是他李氏一族也算是书香门第,虽然门第不高,好歹也是官宦世家,曾祖父还曾中过进士,五代以内,都曾做过县令之类的基层官员。只是到了李商隐这代便家道中落了,因为他父亲过世得早,那年他才十岁。所以生活十分清苦,他说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艰难一至于此。但他天赋既佳,学习又勤奋,“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是个神童级的孩子。
公元825年,李商隐移家洛阳,认识了当时的文坛名家白居易和令狐楚等前辈。白居易十分欣赏他的才华,甚至开玩笑地说:“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令狐楚对他更是看重,亲自教他官府奏章之学。那时官方文章注重骈俪,自成体系,学得此行,做个幕僚是绰绰有余的。令狐楚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对他生活上诸多照顾,并让儿子令狐绹跟他结为好友,共同学习交流。后来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在跟随令狐楚的这段时间里,李商隐不仅生活无忧,诗文渐佳,还增长了见识,初识了官场。并先后几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直到他24岁时,在令狐楚的力荐之下,终于考中进士,此时他的考龄已经十年了。应该说,李商隐能顺利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完全得益于令狐楚的教导援引。说令狐楚有大恩于李商隐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令狐楚的去世让李商隐的人生之路变得开始坎坷曲折。那时李商隐刚刚考上进士,正欲施展抱负,实现远志。令狐楚却突然离去,这让他顿时无所凭依。这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正好无所适从的李商隐痛快地答应前往泾州,作了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很是欣赏,还把女儿王晏媄嫁给了他。这桩在当时看起来郎才女貌幸福美满的婚姻,却将李商隐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牛李党争”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郑覃为首的李党之间的权力争斗。牛党代表的是庶族出身的进士官僚,李党代表的是士族出身的贵族官僚。他们有不同的理念、阅历和传统。新兴的庶族阶层与没落的门阀世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两党注定是一对宿敌,相互的缠绕争斗持续了四十余年。乃至于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早年对李商隐有厚恩的令狐楚及其子令狐绹属于“牛党”,而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李商隐与王茂元的女儿结婚,被世人误解为弃牛投李,属于政治上的投机分子。政治上最讲究忠诚,能力倒在其次,党政激烈的时候左右摇摆,最容易变得两不讨好,遭人厌弃。宋朝的苏轼就因为新旧党争之时,左右皆得罪,后来遭到贬谪,后半生蹉跎蹭蹬,差点客死蛮荒之地。李商隐身处党争时代,一个不小心,就卷入了残酷的党争之中,处境十分不妙。其实当时的李商隐才刚刚进士及第,还没真正进入官场,一个初出茅庐阅历浅显的年轻人,根本够不着朝廷核心的党争高度。但跟他关联密切的令狐楚和王茂元,可是牛党和李党中有分量的人物。受此牵连,他被早早划入派系之中亦属正常。本来他是进士出身,又受令狐楚的恩泽,理所当然该是牛党中人。但他又因为婚姻这种至亲关系,跟李党有了瓜葛,当然该当列入李党的门庭。左右都有交集,难以分辨,李商隐的人生悲剧就此展开。
839年,李商隐顺利通过授官考试,得到了首个仕途职位秘书省校书郎。这本是个极好的起点,因为很多朝廷政要都从这里开始腾飞。但李商隐却在不久后调任弘农县尉,这显然不是个好兆头。结果此去,辗转漂泊,宦海浮沉,虽然几次通过选拔考试,都榜上有名,但只是在低位徘徊,终是未能奋飞。其中也并非没有机会,只是他的运气实在是差了点,上天未予眷顾。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身份本就颇高,兼之与李党之代表人物李德裕关系密切,这对于李商隐从政应该说很有帮助。只是在李党得势之时,李商隐一来官职较低,二来他母亲在其时去世,他必须回家丁忧数年。李德裕执政的黄金时段,李商隐未得其便,错过了最佳时机。等他丁忧完返回朝廷,恰是李党将被清理之时。以白时敏为代表的牛党开始接管朝政。李商隐再也难以仕进。
无奈之下,他应南迁的桂管观察使郑亚之邀,前往离京城万里之遥的桂林任职。一年不到,郑亚持续遭贬,李商隐也就失去了政治屏障,只得返回长安。情急之下,他写信给旧日好友令狐绹求助,但遭到拒绝。李商隐数番欲与他和解,但令狐绹对他的背叛一直怨恨未消,避而不见。令狐绹后来官居宰相之职,从未对他施以援手。在李商隐穷困潦倒之时,幸好武宁军节度使卢宏正对他很是欣赏,邀请他前往徐州任职。卢宏正能力和声望都不错,仕途很有前景,任职其幕府,是李商隐的一次绝好机会。可惜天不假年,卢宏正在李商隐入幕的次年病故。李商隐又一次失业,生计都成了问题。屋漏偏遭连夜雨,李商隐的妻子王晏媄在此时病逝。从李商隐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和妻子的感情非常好。这位出身于富贵之家的女性,多年来默默地支持着李商隐,而他却仕途不顺,长年漂游在外,两人聚少离多,家庭完全靠他妻子操持。现在妻子英年早逝,李商隐心中的愧疚之情可想而知。天无绝人之路,毕竟李商隐还有一身的才华,这让很多人都很赞赏。851年,西川节度使柳仲郢邀请李商隐到西南自己的幕府中任职,李商隐很快就答应了。在四川生活的四年间,大部分时间李商隐都郁郁寡欢。几年后,柳仲郢调回京城任职,特别给李商隐安排了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不高,待遇却较丰厚。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三年,罢职回到故乡闲居,不久便病故,享年46岁。
李商隐政治上郁郁不得志,文学上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将唐诗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他与同时的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因诗文与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排行第十六,故合称“三十六体”。他为后人留下了600多首诗。清蘅唐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的38首,居第二位。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喜欢他的人比喜欢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的人甚至还多。他的爱情诗更为后人所推崇,从晚唐的韩偓,宋初的西昆诗人,两宋的婉约派词人、明朝的前后七子、明清的戏曲家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诗风上均受其影响。王安石认为他的一些诗作“虽老杜无以过也”。清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清吴乔云:“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历朝历代的诗人词家都对他赞不绝口。
李商隐为人多情善感,敏于物事,生逢晚唐国力衰弱、社会动荡之时,政治上又常遭蹉跌,故而感慨良多。诗中表达的忧时伤世,人生愁苦的情绪比较浓烈,特别是爱情诗写得独树一帜,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新天地。其构思新奇独特,风格浓郁艳丽,手法含蓄朦胧,情感缠绵悱恻,读后令人神伤。部分诗歌因为过于隐晦,扑朔迷离,难以理解。故金元好问曾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七律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在诗歌创作方面,他真正做到了杜甫所言的“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齐梁诗歌的浓艳绮丽,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韩愈诗歌的雄放奇崛,李贺诗歌的幽幻瑰伟都能在李商隐的诗中找到踪迹。
李商隐的诗有状物者,有抒怀者,有咏史者,有酬唱者,有无题者。最有特色的是他的咏史诗和无题诗。他的咏史诗取材精妙,剪裁得当,长于融史于实,寓意于事,寄情于人,巧妙结合,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如《隋宫二首》其一,在讽刺隋炀帝的同时,又给统治者以前车之鉴的警醒。《马嵬二首》其二中,对唐玄宗既有惋惜又有嘲讽,言在此而意在彼。《瑶池》则借周穆王故事,暗讽皇帝们求仙之荒唐。更具代表性的是《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贬长沙,是历代诗人们抒写较多的题材。李商隐独辟蹊径,特意取材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之事例进行议论抒发,一方面直刺今上的求道访仙,一方面感叹自身的怀才不遇,既有启示性,又富艺术性。
李商隐诗歌最为人们所称道的还是无题诗。《全唐诗》共收入他此类诗十六首,且以篇首或句中二字作为标题者更多。这些诗看似无题,却寓寄着作者难言的哀伤,飘渺的情感,变化的心绪,玄远的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本难,别时更难,况是暮春时节,百花凋残,青春易逝,时光荏苒,思念伤神,长夜难寐,只能借助青鸟传信,倾诉心意。全诗意境清新,情调凄美,文辞绮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再看他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云:“然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以此知诗之难也。”一语道尽该诗真谛,这种无题诗只能凭着感觉去意会,无法解释其中之真意。朦胧之意,朦胧中悟就好,不必准确定义。他的无题诗都具有这种语意含蓄,情感婉约,辞藻富丽的特征,读来凄然感伤,缠绵唯美。
李商隐一生惨淡,深受党争之害,志不获骋,才不能展,郁郁而终。却留下了终古的思,哀婉的情,凄美的境,隐约的意,让我们体味无限,收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