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日参加了一堂初中语文评课,现场效果很不理想:评课人员大都缄口不语,有零星的发言也是“唱颂歌”的多,可以说整节课的“学术价值”太差。
即使是农村普通中小学,正常日常教学中,“听\评课”也应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一线教师都有“听”和“被听”的权利和义务。一个健康的相对固定的教学集体,不论规模大小,都不能少了这些重要的教学环节,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同医院,医生要会“开处方”,要会“会诊”一样,这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然而,不乐观的是,目前农村有很多中小学,因为觉着是“基层”学校,因为学校“不具规模”,因为同事之间“护面子”,因为平时课时任务重等原因,常常就忽略或淡化了教学中的“开处方”和“会诊”环节,以至于教师教学长期处于“照本宣科”、“单打独奏”孤立冷寂的状态,这无疑对教学是不利的。
正常过日子的学校,就“评课”而言,教务部门应定时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有发言,有主评,有记录,有总结。评课过程中,教师应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踊跃发言,客观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说实话,说专业话,而不能不说或只说“好话”。因为都是“自己人”就不须要客套和虚伪。今天你在台下“说人”,明天你登台“被人说”,这样,久而久之,必大大有利于彼此的教学水平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教学相长”中,学生享受了老师的“集体智慧”。
“人无完人”,“学无止境”,即使是教学专家的教学也是存在“毛病”的,我们普通老师还胆怯“害羞”什么呢?听课、评课只不过是增加一线教师成长成熟的机会罢了。
“人是在不断修正错误的实践中成长成熟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