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去年一位朋友推荐的,当时一直不得空,所以就没买回来。
前几天给大宝买书的时候,在推荐页面又看到了这本书,就顺道一起买了回来。
拿到书的时候,我有意外。原本我以为这本书会是那种比较厚实、大本的书。
没想到是一本非常小,非常薄的书。
阅读速度快的人,大概4个小时就能看完。
我因为平时要带娃,所以断断续续地花了三天时间才看完。
2
这本书以蛤蟆先生的抑郁开始,围绕着他跟苍鹭(心理咨询师)每次的面谈展开。
刚开始,蛤蟆先生去咨询室的时候,蛤蟆以为苍鹭也会像他的朋友那样训诫他一顿的,结果苍鹭什么也没说,坐在他的对面沉默不语。
还是蛤蟆坐不住了,主动问苍鹭,你不打算告诉我该怎么做吗?
然后苍鹭用引导的方式,倾听蛤蟆先生心中的不快。
前几次的面谈,都是蛤蟆先生在倾诉,苍鹭在倾听。
慢慢的,等蛤蟆先生的情绪都发泄出去了,苍鹭才开始告诉他,造成这些情绪的根本原因。
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心理层面会出现三种状态。
儿童状态、成人转态、父母状态。
这三成状态的形成原因,是受他的原生家庭所影响的。
3
正常的孩子,在年幼时,ta的生长环境如果比较温暖,充满爱意的话,那么他的儿童状态是自然型儿童。
这种状态下的孩子,安全感十足,有多余的精力去发展自己的智力。成年后,ta的心理状态基本上都是成年状态。
如果ta从小的生长环境是充满了压抑、冷漠和不被关爱。那么ta会为了生存下来,去不断地寻求适应这个生存环境的方法,因此ta的儿童状态就是适应型儿童。
在这种不安地状态下,生存下来是ta的首要选择,也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发展其他的能力。
这个孩子成年后,ta的心理层面一直没得到成长,他的心理状态就会一直停留在儿童状态。
儿童状态下的成年人,他们在精神上会比较依赖他人,希望什么事情都有人来告诉他答案,指导他该怎么做。
不过,在儿童状态下的成年人,遇到孩子的时候,又是另一种在状态。
在书中,蛤蟆先生回忆他曾经入职一家学校当老师的经历,他说那是他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苍鹭听完后说了一句:男孩子里的男人,男人里的男孩子。
当时蛤蟆先生并没有理解苍鹭这句话的含义。苍鹭也知道,此时跟他解释,蛤蟆先生未必能明白,所以就含糊的岔过去了。
苍鹭对蛤蟆先生说的那句,完美的诠释了心理状态处在儿童状态下的成年人,在面对成人和孩子的时候,表现出完全相反的两种状态。
那父母自我状态下的成年人,又会是什样的呢?
父母对孩子一般都是比较挑剔的,即使父母自己不咋地,也不影响他们挑剔孩子。
在这种状态下的成年人,一般都比较好为人师,喜欢挑剔、指责他人。特别擅长玩抓漏洞的游戏,但凡谁让他抓到漏洞,他肯定会不遗余力的借机发挥一番。
我在想,那些擅长PUA的人,他们的心理状态是不是父母状态。要不然他们怎么那么喜欢控制,那么喜欢打压别人。然后通过打压别人来提升自己的优越感。
正常的成年人,他们的心理状态是成人状态,他们既独立又共生。
这种状态下的成年人,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他们既能独立思考,捍卫自己的权益 。又能接纳他人,与人合作,求同存异。
成年后,我们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主要取决于我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回归到成年状态,哪怕他都80岁了,却依旧有颗8岁的心。
4
在文中,蛤蟆先生一直在向苍鹭要答案,可是苍鹭从来没给过蛤蟆任何答案。
苍鹭总是鼓励蛤蟆,自己去找答案。因为,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只能自己帮自己,谁也代替不了我们成长。
鸡蛋向外打破是食物,向内打破就是生命。
我们的成长也是如此,向内求,能在荆棘丛里劈开一条康庄大道。
如果一直向外求,那我们得到的是一部设置了单曲循环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