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不说出来,就不会被理解或者是认可。爸爸妈妈们一定要鼓励自己的孩子说出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困惑,及时给孩子引导和帮助。
小唐姐有个读二年级的大女儿糖果,还没放暑假前,一起吃饭的时候,当糖果想说点什么的时候,小唐姐都会说:闭嘴,吃饭哪来那么多话。糖果本想开心的分享刚刚和我女儿淼淼玩得过程体验了游戏的乐趣,想和小唐姐分享这份快乐,都在糖果每次开口要讲的时候堵回去了,最后糖果也无心吃饭,简单扒拉两口就说:吃饱了,大家慢慢吃,想溜了。小唐姐又说:吃那么点,等一下饿了,我不会给你煮吃的,你也不要去翻零食吃。糖果反抗的说:不吃就不吃,就去了二楼了。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的时候或许听起来很稚嫩,但是那也是孩子对周边环境的一种认知,如果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家长们就无从了解到孩子的想法。
如果家长们像小唐姐这样不认真倾听孩子的话,不等孩子把话说完,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会让孩子产生对抗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学家长那样不能好好倾听父母的话,对父母也会急躁不耐烦,亲子之间不吐露内心,那就很难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让孩子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很重要,如果你的孩子愿意跟你倾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愿意和你分享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说明他(她)与你的关系是开放的,把你当成朋友。这个时候,如果你板起面孔,拒绝孩子的倾诉,会让他(她)失去表达的欲望。
想要鼓励孩子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几句话爸爸妈妈们最好不要说。
第一,“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
在游乐场遇到小何妈妈,小孩在边上玩,我们聊起了带娃的经验,小何拼着积木边竖起耳朵听我们聊天,快言快语的小何妈妈口若悬河的讲起来,小何几次开口都被小何抢了话头,还被小何妈妈说:大人家说话,小孩别插嘴。我看小何有很有想表达的需求都被小何妈妈一句顶回去了。表达,是孩子展现自己需求和观点的重要方式。堵上孩子的嘴,就是堵住孩子的内心情感,时间久了,孩子内心的堤坝就会决堤。
第二,“你没看见我在忙吗?”
前两天,淼爸接完放学的淼姐回来就去做饭了,边做饭的时候,工作的电话也打来沟通工作的事,在客厅想看动画片的淼姐一直在喊着:爸爸,我想看电视,帮我打开一下。淼爸应了淼姐,爸爸打完电话就给你开。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等下是多久是没什么概念的,停了一下又喊,爸爸快来!爸爸帮我打开一下。淼爸打完电话了进来客厅,就冲着淼姐喊了一句:你没看到我在忙着接电话吗?淼姐被淼爸的眼神“吓住了”一下就哇了起来,我刚收拾好洗完澡的妹妹,闻声而来,我问淼姐怎么啦,淼姐说:爸爸凶我?妈妈抱抱,爸爸在打电话你喊妈妈呀,爸爸不是故意要凶你的,爸爸只是心情不太好。父母都有工作忙、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是不能因此就忽略孩子的表达欲。或许你那会儿真的很忙,完全可以告诉孩子,“宝贝,妈妈这会儿正在工作,给妈妈十五分钟,等妈妈忙完之后,再好好听你说,好不好呀?”等十五分钟,你已经忙完了,再去听孩子聊一聊他(她)的想法。
第三,“不过是个孩子,有什么发言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成人与孩子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孩子的思维与成人的思维存在质的不同。孩子有自己的思维习惯、方式、逻辑,如果成人以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出结论,以自己的标准来训斥孩子,这是不尊重孩子,扼杀孩子天性的愚蠢做法。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人,他们也有发言权。或许他们的想法会很幼稚,但是爸爸妈妈们完全可以认真地倾听后,再给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呀!
第四,“不准……”
显然,只让孩子听话,却不准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绝非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这一点上,苗苗的妈妈就做得很好。她对苗苗从来不会说“不准”二字,相反,她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有的时候苗苗或许比较淘气,说出来的想法会比较幼稚甚至是可笑,可是她还是会鼓励孩子说出来。不同孩子表达能力也不一样。如果孩子比较内向,不爱表达,爸爸妈妈们就更加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把想法大声说出来,帮助孩子合理地宣泄。当然,在鼓励孩子说出想法的同时,也得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