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史文杰《好的教育》
第二章 怎样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英国)赫伯特·斯宾塞
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陈鹤琴
7.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小招数
人们很早就对阅读有了共识。阅读能赋予大脑丰富的想象空间,给可塑的大脑注入强有力的刺激,从而增加了大脑神经元间的链接密度。在以后的长期研究中,人们又找到了这一共识的科学实证。2013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应用经济和社会研究所”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这是一份对4000位5岁儿童的跟踪报告。在长达10年的研究中,他们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儿童如果在5岁时喜欢阅读,他们10岁以后的学习成绩就普遍高出很多,阅读的确能开发儿童的智力。要让儿童喜欢上阅读,除了要有父母的引导,又要让孩子按自己的审美意识去挑选书籍,以此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进而获取益处。
8.怎样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怎么让孩子的脑子活跃起来?怎么让孩子学到探索能力?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取决于教的方法。
功利性很强、一步到位的教学会扼杀求知欲,而经常在尝试过程中学习能不知不觉地锻炼探索能力。这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尤为重要。无论人们持什么价值观,或者能否接受这一现实,人的探索能力在快速升值,而重复性技能在加速贬值。要提升孩子在未来的竞争力,今天的教育投入就要防止孩子“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人生早期不在乎早起快跑,而需要缓慢有序地积蓄能量。这便是我们的信念。
9.感受看不见的世界
人首先是感性动物,然后才是理性动物。
对发育正常的儿童来说,感性教育也同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发现,人在15岁前仍处于抽象思维的初期阶段,他们很难去琢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有感性教育才能与孩子的认知本能接轨。
表面上看,浸入式的教学进度远不如照本宣科的那么快,但从长远效果看,它能让学生对知识的原委有更深和更直观的了解,能由内往外而引发出学生的感悟,甚至滋生新的疑问,如“是什么导致宇宙中氢和氧发生反应而产生水的”等。学贵有疑,不疑则不进。通过对新问题的解释,就能不断加深理解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从而把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
10.用暗示激发创作欲
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未来将属于有创意的人。自从计算机有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支撑,人的许多优势正逐渐在机器人面前消失。单凭记忆和熟练操作的技能,人类已不能与人工智能竞争。与智能机器人相比,人仅存的优势是人的思想和创意。
培养创意需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而其中一个极好途径就是学画画。
11.不管学什么,入门最关键
家长普遍认为“学总比不学的好”,许多时候却并非如此。如果学习氛围不好或教得不得法,学生会因为一知半解而滋生挫折感,最后失去原有的学习热情。入门时学习得法会终身受益,入门时学砸了会耽误前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避免在初学时学得草率和不得要领,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学任何东西,入门的时候绝对不能急于求成,学得草率马虎。个性化教育之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再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驾驭挫折。最能唤起学习兴致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中找到那些开窍的节点,从而不断生发兴奋点。
入门时学得是否得要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继续深造的意愿。世上最可惜的事,莫过于一颗有潜能的种子,还没来得及发芽就夭折了。
当学习变成乐趣的时候,孩子根本不会感到学习的累。当孩子习惯于学习的时候,学和玩没什么区别。如果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那妥妥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