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案例实际是上一节红苹果的一个扩大版,讲的是各国对香港成衣出口进行配额制之后,反而使得香港成衣出口竞争力大增,其他竞争对手节节败退:
其一是优质使价格上升,而出口总值以价算。其二是优质的成衣远为耐用,减少了他国的出口量。
所以,相对耐久的消费品,是有二次杀伤力的。
引入配额之后,制造商之间的行为是怎样?
配额引进之后,成衣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受到约束,使配额的每个受配者在某程度上拥有一点垄断权,配额之价代表着垄断租值,而这租值的存在容许持有配额的竞争者提升成本,因而容许成衣质量的大幅提升。在持有配额者的竞争下,均衡点是质量提升的成本增加在边际上与配额的租值相等。成衣质量的大幅提升,于是可以分两部分看:其一是需求定律强迫质量上升的选择;其二是配额租值给与成本上升的空间。这是经济学。
其实和上一节我自己写的不同角度,很类似呢。当然,作者也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租值能成为租值,是市场的存在,可以自由转让:
当年亚洲的国家或地区都受到同样的配额管制,为什么主要是香港跑了出来呢?答案还是需求定律:整个亚洲只有香港容许配额在市场自由买卖。
而另外一点,为什么香港的成衣出口商能提升成本,质量大幅提升呢?注意,是“大幅”提升?
- 作者没写,我想,这背后的低成本,来自于背靠的大陆吧?虽然是70年代的故事,还没有改革开放;但是低成本的劳动力来自于哪里呢?回顾历史,一目了然;
- 而随后的故事是,80年代开始,地租、人工上升,就不断在内地设厂,保持了香港纺织业的竞争地位 —— 就更明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