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从未有机会目睹亲人逝去,但我的脑海中一直盘旋着这么一个问题,人死去的时候究竟是怎么样的?如果有的选的话,我会希望自己怎样死去呢?
今天和母亲一起吃晚餐,我带着试探性的口吻好奇地问了问她:“老妈,你打算以后怎么死啊?”老妈略微有点气愤地回我说,“说什么不好,现在就想我死啊?”虽然我经常会和她讨论人死亡的事情,但这次说到她自己,她的反应还是有点超乎我意料的激烈。我只好悻悻地答道:“每个人都是要死的,你的死也不会以我的意志而转移,即便我不想你死,我也没办法阻止它的发生,这是老天爷定下来的事。但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希望死后,把我烧成灰,然后把我的灰撒海里吧,山上也行,不过选个干净点的海哈,我可不想死后还要接受环境污染的毒害,如果我死的比你早,这事就交给你啦!”说完这话,就不出意外地接受了一波白眼,哈哈哈,老妈特别反感我说会比她死得早这样的话,不过我觉得世事无常,讨论讨论总没有什么坏处吧,所以常会以玩笑的方式和她打趣,她也就慢慢习惯了。
我还是不知道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尽管《第七封印》为我解答了一些困惑,但还是极少,我还会继续想这件事,也许有一天我目睹了死亡的过程之后,就可能再也不敢想了。但现在在想死亡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倒是也可以同时想想比较具体的可操作的问题,那就是:
你希望自己以怎样的方式死去呢?你希望自己逝去后以怎么样的形式被人记忆呢?
Michelle Knox在她的演讲中向听众抛出这么两个问题,她提出让我们反思自己关于死亡的观念,并将这些想法和所爱的人分享,这样在你逝去的时候,他们不必再恐惧担忧会以错误的方式缅怀你。“如果我们谈论死亡,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容易一些,趁着健康的时候讨论这个议题,可以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帮助我们理清楚生命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以及他们为什么重要。”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容易错误地理解另一个人,假如你去参加葬礼或是追悼会,你听着别人追忆关于逝者的往昔,有时候会冒出一种奇特的感觉,仿佛你一点都不了解这个人,他们口中的那个人真的是你认识的那个人吗?所以,如果能有机会在对方逝去前,和其谈谈死亡,尤其是自己深爱的亲人们,也许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知道,他死时真正的需求是怎么样的。尤其现在的社会中,死亡可能会很突然地发生,超出我们的想象,提前的心理准备,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但死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处理的事情相当多,可能需要处理和政府相关部门,医院,养老机构,临终照顾服务,葬礼形式,家庭成员商议决定选择什么样的棺材,墓碑,墓碑上要刻的字,字体大小等等所有一切和逝者有关的事,为了可以让逝者更好地安息。
我们总是要等到我们非常情绪化,病得非常重的时候才去想这些事,但通常已经太晚了,我们可能甚至都没有力气去和自己所爱的人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何不趁我们还健康的时候,就和亲人们谈谈自己的想法呢?
结论是明显的:
谈论和计划我们的死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经历死亡,同时减少所爱之人的压力;
谈论死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支持那些正在经历悲伤的人。
你希望自己去世的时候是在家中还是在其它地方?被亲人围绕着还是独自一人?你有立遗嘱吗?希望自己平和地逝去还是希望不论用什么手段都去尽量延长自己的生命?打算如何处理自己的器官,捐献还是不捐献?希望自己的葬礼是严肃悲伤的氛围还是轻松愉快的?希望自己的亲人如何处理自己的尸体,土葬,火葬还是捐给科学研究?火葬的话,骨灰怎么处理?……
想想这些问题,然后再想想你为何会希望是这样的形式?把你想到的重要的东西都写进自己的遗嘱里,处理好自己的死亡焦虑,才能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的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说,问题是死的时候就由不得自己了,写这些有什么用?!确实,死亡时刻到来的时候,我们是无力的,但我们写这个的唯一目的只是实现它吗?假如最终的操作权在亲人的手里,让亲人知道你的想法,才有可能让他们以你想要的方式死去,真正爱你的亲人会尊重你的决定。也确实,人生会有许多无常之事,并不一定都如预料般发生,但这就是让我们退缩回避的理由了吗,提前的准备不是可以更好地让所爱的人不至于太绝望吗?还有最重要的是,整理这些问题,最大的意义是让我们更好地活着,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命,面对自己所爱的人们。
话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虽然人人都是要死的,任谁都逃不了,但我们可以做的事是让自己在死的时候死得更快乐,轻松,潇洒一些吧。
想要了解更多,欢迎点击演讲,欣赏这段13分钟多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