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学为桥,让文明之花遍开世界

以汉学为桥,让文明之花遍开世界

当 51 个国家的 61 名青年汉学家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研究心得写入信件,当习近平主席的复信以 “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 的论断点亮文明交流的灯塔,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温暖而坚实的力量。汉学从来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融通中外的鲜活纽带,青年汉学家们手中的笔、口中的汉语、心中的理解,正让不同文明在互鉴中绽放新的光彩。

汉学是解锁中华文明的 “金钥匙”,更是连接世界的 “连心桥”。从利玛窦记录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的赞叹,到如今北马其顿汉学家冯海城搭建多边学术交流平台,汉学始终承担着打破认知壁垒、促进民心相通的使命。习近平主席强调汉学 “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正是看到了这份学问背后超越地域的价值 —— 中华文明中的 “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恰是破解当今世界分歧与冲突的智慧源泉。俄罗斯汉学家罗维卫深耕 “历史中国、当代中国与未来的中国”,伊朗博士生李织凡翻译《平 “语” 近人》传播治国理政智慧,这些实践印证着:汉学研究不仅是对中国的探索,更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寻。当青年汉学家们将《论语》的哲思、敦煌的壁画、二十四节气的智慧带入各自国家的课堂与研究中,他们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不同文明平等对话的诚意。

当代汉学的使命,在于向世界呈现 “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一些西方舆论对中国的解读仍停留在刻板印象中,而青年汉学家正是打破这种偏见的重要力量。意大利汉学家范狄致力于提炼中国文化中 “和谐包容” 的理念,对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加拿大汉学家陈禄梵用 “数字书画”“智能非遗” 让传统文化焕发科技活力;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的师生们以美食、节日为切口,让欧洲青年看见 “既有悠久历史又充满活力的中国”。这些努力,让中国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感可知的鲜活存在 —— 是乡村振兴中农户脸上的笑容,是科技创新里实验室的灯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日常。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期待的,青年汉学家们用专业与热忱,搭建起一座 “理解之桥”,让世界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当好文明使者,更需要青年汉学家们以 “胸怀天下” 的格局深耕细作。汉学研究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互鉴。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学学院培养跨文化人才,推动世界包容发展;全球南方国家的汉学家打破西方知识垄断,展现学术多边主义特质,这些实践都彰显着文明交流的真谛:不是谁同化谁,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习近平主席的复信,既是对青年汉学家的勉励,更是对文明交流的期许 —— 当他们带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回到故土,也会将本国的文化精华带入中国,形成 “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的生动局面。从世界中文大会的平台搭建,到 “新汉学计划” 的推进,中国始终以开放的姿态为汉学发展提供土壤,因为我们深知:文明的繁荣,永远需要不同声音的共鸣。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青年汉学家们笔下的汉字、口中的汉语、心中的理解,正是 “心相通” 的最好载体。当他们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不仅在延续着中外文明交流的千年佳话,更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编织坚实的文化纽带。相信在这些文明使者的努力下,不同国度的人们将跨越语言与地域的阻隔,在对彼此文化的欣赏中,共同书写 “天下一家” 的美好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