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脊髓损伤:不容忽视的健康挑战
脊髓损伤,这个医学领域的难题,正以其独特的影响力,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它不仅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更给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了解脊髓损伤,探索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已成为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共同的课题。
脊髓损伤是由于各种因素,如创伤、肿瘤、感染等,造成脊髓受压、髓内出血、水肿、炎症反应,导致脊髓内神经细胞坏死、轴突崩裂或断裂,进而出现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引起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超过1500万人存在脊髓损伤,而我国现存脊髓损伤患者达374万,且每年新增约9万人。
脊髓损伤的原因主要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两类。外伤性原因多由脊柱骨折导致脊髓损伤,少量儿童外伤后虽无脊柱骨折表现,但仍可能出现脊髓损伤;非外伤性原因则包括急性脊髓炎、脊髓肿瘤以及脊髓血管病变等疾病。值得注意的是,急性脊髓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以成年人、30岁以后人群为主;颈段脊髓损伤发病率也在增加,与人们长时间低头看电脑、手机,改变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引发严重性脊髓性颈椎病有关。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和位置,患者可能经历感觉和/或运动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如四肢瘫痪或截瘫;肠、膀胱和性功能障碍,出现排尿困难、尿失禁、大便失禁等问题;血压、心率和/或体温失调。此外,还常伴有使人衰弱甚至危及生命的继发性疾病,如痉挛、(慢性)疼痛、尿路感染、压疮、呼吸系统并发症、自主神经反射异常、深静脉血栓、骨质疏松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面对脊髓损伤这一严峻挑战,治疗和康复手段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干预,如减压、固定脊柱,以恢复脊髓血流和神经功能;药物治疗,在急性期尤为重要;康复训练,通过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运动训练等,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支持,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克服因伤病带来的心理障碍;营养管理,保证摄入足够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组织修复和免疫功能。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而言,自我管理和居家康复同样至关重要。适当的自我管理能有效预防继发性疾病,恢复最佳功能水平。居家康复时,要特别注意预防压疮,定时为患者翻身,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防止烫/冻伤,避免使用热水袋等保暖物品,控制水温;预防跌倒/坠床,有人照看患者康复训练,遵守“三步曲”改变体位;预防泌尿系感染,制定合理排尿方案和训练排尿功能;预防肺部感染,多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和深呼吸,翻身扣背;改善排便障碍,养成规律饮食、饮水习惯,按摩腹部,进行排便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患者因身体功能障碍,在入学、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面临重重困难,经济负担沉重。我们应给予脊髓损伤患者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供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加大对脊髓损伤研究的投入,推动治疗和康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重燃生活的希望。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