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词:李煜两首

1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花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貌,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是李煜被掳降宋,在失去自由的幽禁生活中写的。写的是亡国恨。

写亡国容易,有史实就行;写恨难,因为是情。然而,恨是可以传导的。因为恨由事生,可恨的事,就生可恨的情,选用可恨的典型事例,变换成形象思维,熔铸在概括力较强的艺术语言里,就可表达出恨来,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技巧,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选材

写这样严肃而重大的题材,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作重点以“压卷”,真是出人意表。

这一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亡国之君。到了什么时候啦,还跟娘们儿们难舍难分的,怎能不亡国?

李煜固然不是圣君明主,但也不是全无心肝的陈叔宝。他是个有艺术修养的词家能手,是个多情善感、心灵丰富的人。大好山河,一旦毁于他手,忍辱含垢苟活着,能无动于衷吗?他感到“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慨叹“人生愁恨何能免,消魂独我情何限”,终至“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日子

哭有什么用?有话又能对谁说?在这幽禁的场所“终日谁来”?只能“无言独上西楼”,过那种“凭栏半日独无言”的孤独死寂的囚禁生活。也正是这样的严酷生活,逼着他内向,追寻怎样亡国的。

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举重若轻,出语超群。开头先写立国前后四十年,拥地纵横三千里,说明国势鼎盛,雄冠当时;接着又写凤阁龙楼,玉树琼花,足证国力殷实,繁盛堪夸。这一派浩荡壮阔的形势,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磅礴宇宙。气象万千。准此,接下去应该是国祚绵长、物阜民丰的兴旺光景。谁料到写到这里笔尖一滑,滑出一句软弱力无的“几曾识干戈”来,使这排空而来的美好事物,倾刻全倒,一股脑都跌进这“几曾识干戈”的泥坑里,好端端的一个国家,竟这样不费劲地断送了,能不恨?只落得“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后悔来不及,“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国家怎么这样乏,不堪一击呢?原来有脊梁骨的大臣被杀了,自己削弱了自己的战斗力。

在南唐亡国前二年,中书舍人潘佑看到国势日衰,七次上疏,极论时政,切中要害,并诋斥大臣将相,无能失职,应杀几十个以肃国法;同时也指责李煜庇护奸臣,曲容谄臣,使国政昏暗,是亡国之君。李煜看后很生气,徐铉、张洎一流也憎恨潘佑,趁机竭力排挤他,怂恿李煜杀掉他。同时被害的还有一个好提建议和意见的李平。事后李煜省悟过来,知道做错了事,后悔了,但也无法挽回了。

2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这首记梦的小词,作于他降宋被囚之后。词中以梦写醒、以乐写愁、以少胜多,在艺术表现上别具特色。

作品为了避免平直,采用倒叙结构,以突兀而来的“多少恨”领起,首先把梦醒后的满腔悲恨一泻而出,再以“昨夜梦魂中”一句,点明作者刚刚一觉醒来,正为昨夜的梦而悲恨。究竟是什么梦,如此牵动了他的感情?

“还似旧时游上苑”等三句,追述了昨夜的梦境。“上苑”既然是专供皇帝游赏和打猎的园林,“旧时”也就不言自明地意味着,那是李煜位居南唐之主的年代。“旧时”二字还透露出,这梦是做于景况全非的“今时”。对于熟悉作者身世的读者,这个没有坦然说出的“今时”景况,同样历历在目。那就是李煜囚居在远离南唐国都金陵的汴京,在“老卒守门”、“不得与外人接触”的隔离中,过着“只以眼泪洗面”的俘虏生活。难怪作者使用了带有强调意味的“还似”两个字,来突出这“梦游”乃是旧事重温,而且是在时过境迁的背景下的旧事重温。

联系着作者境遇的变迁再来理解句中的“旧时”二字,就进一步领悟到,它原来凝聚着作者千钧的笔力和万分的沉痛

这梦中的游苑,到底是怎样一番景况?“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前句贴切地借用了《后汉书·明德马后传》中,写皇后用来形容外戚权臣车马络绎不绝的成句:“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它把皇帝出游时,那种臣嫔簇拥的盛大排场和热闹景象,一语托出。后句抓住了最美好的花月春风,着意点染游赏时的良辰美景。前句写人事,后句写景色,而“正春风”三个字,又不仅写景,它还使人感受到,作者一行游苑时,那种兴致勃勃、其乐融融的气氛,“春风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不难体会到,在这令人目眩神移的描绘中,倾注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

由于首句中“”字当头,我们原以为会看到一个凄惨的梦。结果恰恰相反,出现的却是一个兴高采烈、欢情洋溢的梦。其实,这反映了生活的逻辑,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因为,对于昔日一国君主、今日异国囚徒的李煜来说,重温欢乐的梦,是他对“失去的天堂”昼思夜想,以追求短暂的精神寄托的必然结果;同时,这种重温欢乐的梦,的确要比品尝悲痛的梦,会给他醒后带来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道理在于,后者顶多不过是他悲惨的现实生活的继续,而前者,却把他拖回到他已永远失去的天堂,使他醒来之后,不得不再次咀嚼自己从“天上”跌落到深渊这一苦果,从而在自己心头的疮口上,再次揉进了盐巴。作者正是从这种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不仅有意地选择了这样一个欢乐的梦来写,而且还特别着意渲染了梦中的欢乐,这就造成了同他的悲惨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收到了以乐写愁的艺术效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