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姑的印象较其它四个姑姑要亲切的多,因为五姑的后背曾是我移动的床。
五姑很优秀,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村里的妇女主任,带领着村里一帮子姐妹养蚕致富。蚕场在离村子很远的河口,就是现在王河西边的分支,蚕场就建在河南岸上,故地重游,早已不见当年的繁荣景象。
越来越觉得,爸妈生下我,任务好像就完成了,三岁前姥姥养,三岁后就交给五姑和接力的其他亲人养了。我甚至没有在爸妈怀里或背上的记忆,真怀疑我是他们捡来的,虽然我的长相酷似母亲。在姑姑的背上,那温暖的感觉到现在还难以忘怀。姑姑很爱干净,洗脸总是打香皂,搓出白白的沫沫,她每次洗脸,我都拍着手,笑着喊她孔老二,她也总是乐呵呵地答应。她愿意用香粉,所以整个人闻起来都是香香的,我也总是千方百计地钻进她的被窝,睡她香喷喷的被。
养蚕是个辛苦的工作,喂蚕通常是在晚上,因为跟姑姑睡,到了喂蚕的时候,我就赖着姑姑背着我一起去,一路披星戴月的。这么远的路,姑姑一路背着,往往还没到目的地,我就睡着了。
蚕宝宝们是从小米粒大小的卵里孵化出来的,从很细小的小虫儿慢慢长大需要很久才能吐丝结茧。养蚕是个很辛苦的工作,需要采摘当天最新鲜的桑叶投喂,幼蚕喂养时还需要把嫩桑叶剪成细丝蚕宝宝才能吃。蚕儿能吃,排泄的就多,打扫也是很费体力的,先把蚕宝宝挑出来放在提前清理干净的平盘上,再把蚕沙和桑叶的残渣倒出来,刷洗后晾着备用。到了快结茧的时候,蚕儿就会不停歇地吃,进到蚕房,只需屏息,就能听到沙沙沙的声音,刚刚撒上的叶片,不一会儿就被咬成地图,蚕食的力量可真是强大!等到积蓄好能量,一夜之间蚕房就成了一片雪白,蚕茧一片片的,煞是壮观。挑选出种茧,次茧,白白胖胖的蚕茧就送被到缫丝厂抽丝去了,蚕场的养殖工作就暂告一段落,留的种茧,蛹化成蛾,蛾咬破茧冲出茧屋,产卵,卵孵化成幼虫,幼虫变蛹,蛹再变成蛾。生命的周期周而复始,带给人们的却是希望和收获的满足。
挑出来的次茧,用剪刀开个口,里边的蛹儿就就顺势滑到餐盘上,成了一道美味―油炸蚕蛹,因为是桑蚕,个头要比柞蚕大很多,口味也鲜香很多。
养蚕的附加产出还有蚕沙,就是蚕的粪便。把它们清理晒干后装在枕头芯里,有明目的功效,但我就是不用,嫌脏,不管怎么说,那也是虫子的大便呀!
其实养蚕还有一个产出,就是桑叶茶,这是前几年去泰安和新泰出差才知道的,那边炒制秋天霜后的桑叶当茶饮,每次出差到那儿都会买上好多,自己喝,也分享给亲朋。自己也试着炒过,因为炒制时加了蜂蜜,喝起来甜丝丝的,没有绿茶的苦涩和红茶的浓厚味道,清清爽爽的,口感非常好。功效好,对身体好的食物,我向来是喜欢研究的。用行李箱费力拖回来用桑叶汁做的面条,女儿吃的也很开心。蚕丝被虽价值不菲,但是盖着很是舒服,透气性好,很是物超所值。
最喜欢的就是还可以吃到桑椹。新栽的桑条,细细的,矮矮的,但长出来的叶子却是肥大、鲜嫩的。桑椹的个头也很大。穿梭在桑林中,只消一会儿,手和嘴巴、舌头就都变紫了。好几天都洗不干净,直到现在,我还是在桑椹成熟的时节约老公一起采摘,虽然他长的比较胖,但是爬树却很灵巧,能摘到树尖上最大的桑果,我在树下唱着改编的采槟榔的调调,唱成采桑椹。采摘他从高处压下来枝条上的桑果。摘到满意,泡个补肾的桑椹酒给他喝,生吃一部分,再熬些桑椹酱用来抹到面包片上吃,味道真是好极了。
五姑年纪很大才出嫁,五姑父是黑龙江鹤岗的工人,分居多年后姑姑才投奔过去。因为跟五姑很亲,所以在姑姑婚后没去投靠的那段时间,我到她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一边跟她做伴,一边在她上班时尽职地照看小表妹,虽然我也不过六七岁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