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唐代诗人,一生所做其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下面我们就从岑参本人的生平经历、题材上以及情感上来浅析一下。
首先,从生平经历上来看,岑参本人的一生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嵩阳隐居时期、出入两京时期、两度出塞时期、虢州长史时期、嘉州刺史时期。 本次主要分析他在出塞时期所作的诗歌。
在岑参的仕途,曾有两次出塞,正是在这两次出塞期间,他创作很多令人熟知诗歌,诗歌中描绘了许多边塞风景和事物,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边塞诗,也是他一生中成就最大的诗歌题材。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就写出了边塞的壮丽风光,还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的“胡琴”和“羌笛”都是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边塞事物。除了这首诗,在他的《热海行送崔侍还京》中“真沙砾时烧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也描写塞外风光,从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在外雄横壮丽的自然风光,在他笔下的塞在风景总令人神往不往。
从情感上来说,岑参的边塞诗在不同时期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此处仅选一首诗作为当时诗人情感的分析。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岑参第一次出塞,他去了安西,充当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的书记。在上任途中,他作了一首动人心弦的诗,那便是《逢入京使》。此时的岑参,有积极的入仕心,因此,在面对仕途不顺时他选择了以从军以入仕,因此此时他还不是消沉的,但是对于第一次离家的他来说,思念亲人朋友和长安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当他遇到了入京使,他很高兴也有些难过,高兴的是在漫漫长路上终于遇到了熟悉的人,可以给家人带口信,难过的是仓促之中没有纸笔来写书信,即“马上相逢无纸笔”,只能“凭君传语报平安”而自己也要继续踏上孤独的路程,因此,此时的感情是较为复杂的,但他依然是积极进取的。
他在边塞诗情感转变出现在第二次出塞时,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此时,他创作了那首为我们所熟悉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诗中,我们依然看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自然风光,就是在这个雪天,有了“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他在送别有人,在宴会结束后,最终离别的时刻到了,友人踏着大雪离开了,山回路转不见,只留下雪地向远处延伸的马蹄印。此时他的是难过的迷茫的,友人离开了,而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曾经的一腔热情已经被边塞的风沙磨尽,现在有的只是一个被边塞风沙吹迷了方向的迷失者,因此,对比上一次出塞,此时的他是失意的,迷茫的。边塞的风沙磨尽了他的傲骨,满眼的风光,在他眼中满是失意,这与他第一次出塞时的意气风发是截然相反的。
总体来说,岑参这一身是坎坷不平的,我们认为他成就最大的时期确是他最弱小迷茫的时候,纵使边塞风光再如何雄浑壮丽,终是没能入他的眼,那个一心是长安的少年终是被边塞寒风吹冷了心,磨尽了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