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是禅修的概念,包括觉与知,觉是一个感(感触、触碰)的过程,知是一个应(收受)的结果,就如同触电的“觉”是接触的方式,“知”是麻木反应。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感官都是“觉”的感知器官。
觉知也可以说是一种对某物有所认识或有所意识的内部主观状态。自我觉知是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比如说,“我在走路”不是觉知,稍微警醒一下变成“我知道我正在走路”就是觉知。佛学称它为“慧眼”,禅学称它为“观照”,克里希那穆提叫它“自我觉察”。
用另一个概念“元认知”进行类比,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激活元认知的三个步骤就是:
1、意识:哦,我原来是这么想的……
2、质疑:嗯?我这么想难道是不对的吗?
3、重构:啊!我应该这么想才对……
所以说,元认知是带有批判性的,判断原有的思考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正确、可不可以修正,然后对原有的概念进行重塑。
觉知和元认知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觉知就是纯粹的感知,感知身心的状态,感知念头和想法,但却不做判断。也就是说觉知觉的是状态,如实反映感知到的状态,不包含倾向性。
把觉知比作水流,把批判比作木桩,在水流不够时,插入木桩就会阻碍水流的流动,也就是说当觉知比较弱时,批判会把觉知的水流打断,让我们无法真正觉知到自己。
觉知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对自己的理解,而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综合体,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有优点,自然也就有缺点,如果在觉知的时候批判自己,觉得自己这里不好、那里不行,就无法让觉知进行下去,自我的阴暗面就会隐藏得更深。
所以,在对待“发现缺点”这件事时,彻底不去评判,只是觉察,觉察到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比如,发现自己有点吝啬,感觉到的不是批评,反而是欣喜——因为对自己的了解又增加了,了解了自己原本不清楚的部分。
自我觉知最好的状态就是放松、从容的状态,觉知自身,不带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