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他有善良的一面,他对家人、对朋友、对下属非常好,常常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成长。这些,我们从曾国藩的书信中就能看出来。
但是,曾国藩也有凶狠的一面,他对待政敌、对待敌人是毫不留情的,也正因为如此,获得了“曾剃头”的称号。
对于曾国藩是不是一个善用权谋术的人,长期以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他很笨,根本不会使用什么权谋术,也有人认为他老谋深算,是一个老奸巨猾的人。
曾国藩不仅精通理学,也深谙心学,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他养成了处变不惊的性格,让他的城府深不见底。
曾国藩并不是不用权谋术,而是他用得非常高明。这和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有关,当你的认知水平达到一定层次时,所施展的权谋外人很难看透。这一点,在曾国藩的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曾国藩使用权谋术的境界达到什么水平呢?我们来看他这句非常经典的话: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我们可以总结为“诚”和“拙”这两个字,这是曾国藩使用权谋术的精髓,字字诛心,每个字都是人生阅历。
下面,我们详细讲解:
一是使用权谋术,要让人看不出任何动机。
我们来看曾国藩早期对权谋术的运用。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30岁的曾国藩终于成为大清王朝的一名官员,即翰林院检讨,一个从七品小官。
寒窗苦读半生,终于苦尽甘来,得以如愿以偿,端上了铁饭碗,这对来自农村的曾国藩来说,有非凡的意义,因此,他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决定做一个好官,好光宗耀祖。
但现实很残酷,在腐败的晚清官场上,一个人要想靠自己的勤奋和学识获得升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曾国藩没有银子去维系关系,遭到了上司的无情打压。从曾国藩的履历我们可以发现,他在翰林院检讨的位置上工作3年,没有丝毫建树。
曾国藩很有理想,他一心想做一个“内圣外王”的人。善于读历史书籍的曾国藩,发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要有人赏识。
曾国藩正是使用“诚拙”的权谋术,让他获得了两位大咖的帮助。
曾国藩采取拜师的方式,先后拜在正三品太常寺卿唐鉴、军机首辅大臣穆彰阿的门下,成为他们的弟子。所不同的是,曾国藩完全将整个心思放在求学上,没有任何奢求。也就是说,曾国藩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获得老师们的帮助,希望提携他。
这种“诚拙”的态度,和官场上很多急功近利的人形成了强烈反差,最终获得了老师们的真心帮助,升迁非常快速。
二是使用权谋术,不要让自己深陷其中。
很多人在使用权谋术时,往往不能自拔。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就是不让自己深陷其中。
他在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道:
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这段话包含了非常深的权谋术在里面。我们先来翻译一下:
纵然别人使心眼,我仍然会装着不知道,以诚实、愚拙的态度来回应,时间长了后,别人也不好意思为难你了。但是,如果你和别人钩心斗角,互不相容,那么矛盾就会没完没了。
这也是曾国藩的经验总结。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在家为母丁忧守孝的曾国藩首次出山,虽然历尽艰辛练出了一支能与太平军抗衡的湘军,但为了获得朝廷和地方官员们的支持,屡次和咸丰皇帝,以及地方官员产生冲突,最终,让他被困在江西。更让曾国藩难以接受的是,其父亲病逝,他回家为父守孝期间,咸丰皇帝将他的兵权剥夺。
这段时间,曾国藩从《庄子》等儒家经典中,总结出“与光同尘”的处事方法,将“诚拙”这种权谋术用到了极致,那就是无论对朝廷还是对方官员、下属,都以诚相待,尽量满足他人的利益和虚荣心,更不与人斤斤计较。
因此,当曾国藩于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第二次出山的时候,不仅得到了咸丰皇帝的支持,也得到了地方官员们的大力支持,很快,他就被咸丰皇帝任命为两江总督,并最终消灭了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