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了差不多三十年的教师之后,我现在很想学习怎样当一名农民。
农民,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语出《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农工商四民。”
《谷梁传》,也被称作《穀梁传》、《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是战国谷梁赤撰的儒家著作,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据说此书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
据考证,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了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特殊场所,这就是学校的萌芽。青少年在这里接受一些训练,学习自理,参加社会劳动,如建筑房屋、耕种、收获,照看牲畜等。
“师”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师”为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由此引申指军队。“师”在商周时代属于最大的军队编制,人数众多,故“师”又引申为众人。
教师的称谓,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的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系教国子的官员。原来是商、周军队的组织单位。西周的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弟子,开办了"国学”,由高级军官“师氏"任教。
后来“师”又专指掌教民之事的官职名称,引申指教师——掌握专门技术或知识的人。
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可见,古时候的人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
“老师”一开始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都称为“老师”。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逐渐增加,有些人就可以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脑力活动;同时语言文字也在丰富和发展。
而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学校。
孔子教给学生的是周礼。周礼是西周著名军事家、思想家周公创建的一整套礼乐制度。孔子还提出仁义礼(后来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西汉董仲舒延伸为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孔子视弟子为儿子,弟子视孔子为父亲。孔子去世后,弟子们行的是父子礼,为老师服丧三年。《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由此可见,当时的教育充满了家庭式的亲情色彩,所以教授知识、技艺的那个人,一开始是被称为“师父”的,意为像父亲一样的师氏。然后就有了师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等等称呼,这也就有了后人称孔子为教育行业的祖师爷之说。
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已经有农民的职业,而还没有教师的职业。
而实际上,人类职业分化始于原始社会,当时根据生活的状态自然分化成农业,渔业及采集业。在我国,在黄帝时期就已经有明确的职业分工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直到那时,随着社会分工进一步分化,才开始出现语言文字,出现国家,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能人来教导,教师职业从而产生。
到了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国时将人分为十等,排名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列于第九,在妓女和伶人之下,比乞丐好一点。
但农民的地位却是连乞丐都比不上!为什么呢?为什么在蒙古人统治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汉人是最低等的呢?
众所周知,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当他们占据中原,成为中原的统治阶级之后,一直觉得自己是高人一等,所以他们看不起汉人,更加不可能和汉人一起种地,他们只要老百姓像奴役一样服从和供应需要,他们才不管你到底是怎样耕种的,更加谈不上悲悯和感恩。所以在他们给人分等级的时候,在他们眼里,最辛苦的农民却是连乞丐都比不上的。
文革期间,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排在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位列第九,所以知识分子被戏称为“臭老九”,而教师是最典型的知识分子,也就是“臭老九”。
现在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要伟大复兴,教育便不容忽视。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到: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愈加突显。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说: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今天,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致联合国“教育第一〞 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的视频贺词中说: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国家已经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确立教育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
国家已经确认兴国必先强师,明确教师要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而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所以广大学生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认为学生要真正能成为有担当有本领的人,是要从真正体味“生活到底是什么”而起步的。而五谷杂粮就是生活的起步。所以学生应该从学做“小农民”开始。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每一个都应该率先学习当一名农民。
每一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农业实践基地,每一个班级都应该分给责任田。小学生可以学习种花种菜,初中生要学习种稻谷种小麦种甘蔗等等农作物。
因为只有真正经历过艰辛劳动的人,才真正懂得稼穑之苦和衣食之难,才真正懂得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才真正会有尊重和悲悯的情怀,而这些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乃至管理者所必备的情感基础。
在真正的劳动生活中学习到的所有知识,不管是劳动技能,还是人际交往等等,才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过来人给予孩子成人的长远的帮助。
劳动实践是真正能够塑造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只有经历过,体验过生活的不容易,人才真正懂得珍惜自己的人生,才真正能够有所担当。
毛主席为何要作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决策呢?
那是因为在文革时期,知青上山下乡不仅成为解决中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应急手段,也成为毛主席设想的“文革”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必须解决的一个政治问题。
在毛主席看来,知青上山下乡是改造青年学生、“反修防修”的有效途径。《人民日报》等权威报刊当时把这一决策称为“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新的战斗号令”,是“实现知识青年思想革命化、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不就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吗?陕北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是总书记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无疑对他后来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和作用:陕北把干农活称为“受苦”,把农民叫作“受苦人”,可见农民、农村生存之艰难。七年,锤炼了总书记面对困难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
正如总书记回顾插队经历时所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除此,七年知青经历让总书记真正接了地气,了解了国情,贴近了人民,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和甘苦,培育了他的悲悯情怀,还有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只有亲身经历过如此深刻的劳动生活的领导,才会把民众的民生放在首位。多年后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曾在延安时期,被毛主席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总书记不仅具有着红色基因,他还继承了父辈革命家的可贵品格,在陕北七年插队生活锻炼中,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一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
现在很多领导没有体验过农民真正的生活;很多家长也没有体验过农民真正的生活;绝大部分孩子更没有体验过农民真正的生活。
我也没有体验过农民真正的生活。所以在自己已过的数十年,为寻找生活的真相,为寻找生活的本质,碰了许多苦头,吃了许多亏,兜兜转转、沉沉浮浮到现在,才知道土地的宝贵,才知道劳动创造的价值。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仅仅是一些需要背诵的文字,对于李绅的“悯农”是淡漠的;对于白居易《观刈麦》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无法理解的。
现在很多人,大人,小孩都沉迷于看手机、玩游戏……
很多青少年好逸恶劳,连地都不愿意好好扫干净……
看着现在的农村,大把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还有许多被荒芜的田地……
我渴望着能够租下一大片田地,做一做农民,不管是菜农,还是花农,我都会觉得这是人生非常好的体验。如果我能做到,我的人生就完满了!
或许,要等到大家都能够意识到土地的珍贵,等到农村再无荒芜田地的时候,等到学校附近都是茂盛生长的农作物之后,等到人人都有朴实无华的心境之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实现了!
写于20220819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