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
心理学可以促进我们心智的成长,获得积极的心态和行动。
语言是窗户(否则它是墙)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情分辨,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让我说与听的时候,
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
我心里有话要说,
那些话对我如此重要,
如果言语无法传达我的心声,
请你帮我获得自由好吗?
如果你以为我想羞辱你,
如果你认定我不在乎你,
请透过我的言语,
倾听我们共有的情感。
——鲁思.本贝梅尔
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1.赞扬也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是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赞扬并不总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联系。
2.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3.优雅地接受别人的感激
既不自我膨胀也不假谦虚,而是坦然地优雅地接受别人的感激——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提升他人的生活品质,这是一个值得铭记在心的事实。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注意倾听别人所表达的感激:我们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他们有哪些需要得到满足,以及这激发了他们怎样的情感。
4.对感激的渴望
虽然人们在听到感激时会不太自在,但绝大多数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谢。
学会表达感谢——对感激的渴望,不仅存在于工作场合,而且也存在于家庭中。
人们不一定知道我的情意,这是想当然。即使人们在听到感激时会感到尴尬,他们也会想知道明确的表达。
附:
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我们不够完美,我们最大的恐惧是我们无比强大。我们的光明,而不是我们的黑暗,让我们心存畏惧,你是上帝的孩子,你的小心翼翼帮不了这个世界。缩小自己,好让周围的人在你身边,不会觉得自在,这并不明智。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彰显内在的荣光,那不仅存在于某些人,而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当我们让自己的光芒闪耀,无意中我们也允许了他人散发光芒。一旦我们从自我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存在也会让他人得到解放。——玛丽安.威廉森
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
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好不到哪里去。
1.路怒症——开车时只要我不再批评或指责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我的心情就放松了许多。
2.个人的成长
个人的成长是通过与他人的坦诚交流来实现的,在交流中,彼此能够自由的表达内心的软弱,坦诚是个人成长的先决条件。
3.心理咨询的交流中
他现在是什么心情?
他有什么需要?
和他在一起,我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的心情反映了我怎样的需要?
我想请他做出什么决定或采取什么行动,以使他能快乐些?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得到了别人的理解,他的身体就会有一些反应(放松)。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使用防卫性强制力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而不是为了惩罚、羞辱或谴责他人。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运用强制力是出于防卫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惩罚对方。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
1. 惩罚
惩罚的方式:体罚、指责、否定他人、不给孩子某些好处(不给零花钱)。在这种情形中,变得冷漠,是一种强而有力的威胁。
如果我们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孩子可能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这样做难道不是在鼓励孩子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吗?
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惩罚孩子,我们要求的事情会得以改善,但是孩子(员工)的自尊会受损。
2.每个人有选择生活的自由
了解别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彼此相互依存,我们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息息相关。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1.为什么我们会生气?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评价和指责,归咎于他人。
指责他人的时候,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这就是我们生气的原因。
内疚被运用来控制人——在一个社会中内疚被用来控制人,那么,指责他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为了使这种手段奏效,我们可能会认为一个人可以主导另一个人的情绪。
希望他人因为内疚发生改变,就是将刺激和原因混为一谈。
2.表达充分的愤怒
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
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有必要明了自己的需要,并采取行动。
练习表达充分的愤怒:“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
表达愤怒的步骤:
1)停下来, 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先倾听他人)
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体会自己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3.暴力的种子
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痛苦是由其他人造成的,并认为那些人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那么,他们就播下了暴力的种子。
只要人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们就很难体会到别人的痛苦。
一个人往往是我们愿望更难得到满足,然而如果我用心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或直接表达我的感受和需要,我的需要就较有可能得到满足。
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就长期而言,我们给自己增添了更多的麻烦。
4.愤怒中的我们
越是能够倾听他人,也越有机会被倾听。
先倾听他人——深深吸了几次,然后渐渐地体会自己的痛苦,恐惧和愤怒,我很在乎自己的感受。我想先去了解他,倾听她的心声,并表达我对它的理解和尊重,如果我可以理解他,那么他就也能理解我。
如果我不强调我与他人观念的不同,我就较容易接纳他们,特别是当我遇到一个有像他那样想法的人时,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而不纠缠于他们的想法,我的生活将会变得愉快得多。
第九章 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是培育对自己的爱。
1.让生命之花绽放
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
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肯定、宽恕和理解)。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意的,那么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习,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
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及价值观,我们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之中。
2.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
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自责。更可以允许自己对自己有选择权,和自己商量,宽恕自己。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当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体会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非暴力沟通的自我宽恕:感到遗憾时,我们试图了解过去的行为所要满足的需要。
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自责意味着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的或不好的,自己应当为此感到痛苦。可悲的是,自责让许多人陷入自我憎恨之中,而无法从失误中获益。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的行为,不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
经常责备自己,强迫自己,这是在做无益的事情。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方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之中
“应该”这个词,在我们的语言中,极容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己。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是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
“必须”这个词用来教训自己。我们不停的说,必须做什么?与此同时,又不停的找借口,不那么做,因为没有人想成为奴隶。
一旦我们顺从了“应该”或“不得不”指挥和命令,那么生活也就失去了乐趣。
那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促使我们有积极的转变:
1)符合我们的心愿
2)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
3.让我们的行动基于对生命的爱
让我们的行动基于对生命的爱,而非恐惧,内疚,愧羞和或义务。
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4.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快乐。练习:“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无论你选择做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为了钱,他人的赞同以及出于恐惧,羞愧或内疚的心理,你做了哪些事情?想一想你为这些事情付出的代价。我们的行动只是出于对生命的爱,快乐将会伴随着我们。我们越是投入服务生命的乐趣中,服务生命是唯一的目的,我们就越爱自己。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1.得到倾听,可使身心痊愈。
倾听帮助人们治愈了心灵的创伤。
作为一个听众,关键是我们有能力体会一个人在某个时刻独特的感受和需要。
2.倾听同时也是一种示弱的能力。
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3.*让他(她)听到你说的话
握着她(他)的手说自己的(他的)感受和需要
4.每个人需要得到理解和接纳
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得到他人的倾听和理解,是多么地幸福!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全身心倾听——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学习如何倾听他人了解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予反馈。
1.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
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佛教格言
“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
2.安慰人是一门技术活。
在他儿子临死时,听到人们的安慰,他极为痛苦,然而想到20多年来,他在别人遭遇不幸的时也说同样的话,他是伤透了心。——《当好人遭到了厄运》
3.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既不反驳,也不自责。
4.疑问句是获得信息最好方式。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做出必要的补充。
5.说话带情绪的人期待反馈。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如果我们自己是说话的那个人,我们不妨清楚地表明我们是否期待反馈。
在给他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肯定语气)。
给他人反馈是在节约而非浪费时间。
6.对方已充分表达,说明对方得到充分的倾听。P95
1)我们将体会到气氛变得轻松;
2)他会停止谈话。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7.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 P97
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大声地提出请求;
3)换一个环境。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为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联合国前秘书长汉马斯克德
8.准确地重述对方的观点
关于劳资谈判的研究显示,如果双方同意在作出答复前,先准确地重述对方的观点,那么达成协议的时间将可以比平常缩短一半。
第六章 请求帮助
请思考: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
答:对自己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晰具体,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1.提出具体的请求,直接说出愿望。
只有具体的请求才有可操作性,才能揭示我们的动机,有助于深化自我认识,深入了解自己。
请求过于抽象,就不具有可操作性。抽象的语言妨碍了自我认识及与人交流。
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如果提醒自己要避免出现什么,不如提醒自己可以主动做些什么,这样才有建设性的改变。
2.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当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别人更加不知道你需要什么。
大多数人在没有得到期待的反馈时,会将所说的话重复一遍。
用提问的方式来给予反馈回应。
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
3.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
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
“麻烦你说一遍我刚才请你做的事情好吗?”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的把握我们的意思,为了确保对方确实明白我们的意思,我们希望它充分表达他的理解,这样一旦他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们就有机会做适当的补充。
4.参加集体讨论时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会议才不会沉闷又没有成效。
“你是否可以告诉我们,你期待得到怎样的反馈呢?”这样可以提醒会议的其他成员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
5.我说出我的愿望,并不是要求你照我说的去做。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不答应我们的请求也不会受到责罚,人们一般会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不是命令。
第三章~第五章
1.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2.思考:遇到言语攻击时,我怎样作出回应?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成熟的人十分敏感,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心理学家罗洛.梅
4.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
在工作中向对方表达感受,是一种示弱,也有助于解决问题(冲突)。
5.觉得是想法,感觉是感受。
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分为两个部分:那我们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P43
表达想法的词汇P42
6.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
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请思考:我们的哪些需要、期待或价值取向没有得到满足呢?
7.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8.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习惯于指责对方,只是使关系变得更糟糕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反应常常是申辩和反击。
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反应。如果我们(尤其是女人)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9.调节有冲突的双方可以问:“你们双方各有什么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你们希望对方做什么?”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10.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P58
1)情感的奴隶(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2)面目可憎时期(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同时我们也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己。既要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1.说话时要注意别人的感受和需要。从小学习爱的语言,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
2.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中间还有很宽泛的灰。
世界上不仅只有好人与坏人人,在好人与坏人的中间还有中性人。
3.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4.我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按我的期待生活。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5.认为某人应当受惩罚,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6.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非暴力沟通》前言+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
1.沟通的目的,这本书的目的,非暴力沟通这种沟通方法的目的——让爱融入生活。
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来主导生活。
2.“让梦想中的世界通过我们的转变得以实现。”——M. K. Gandie(圣雄甘地)
3.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而非消极无为,不是权宜之计,或对他人的顺从,它有益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
4.非暴力沟通,帮助自己和他人安静下来;
这种沟通方法简单可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是爱的语言,是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使人热爱生命,乐于助人;
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听到批评时,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5.非暴力沟通的过程4步:
描述事实(观察)
表达感受(感受)
说出原因(需要)
提出要求(请求)
6.沟通时保持两方面的关注:
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你的请求是什么。
沟通时,有时语言是多余的,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