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 2021年2月5日早上7:19-46(27分钟)
输出笔记时间:20分钟
来源:纸质书《正面管教》第4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P63-P66,3页)
作者:【美】简.尼尔森
【我见】
1、如果你把责任感看成是一种解放——某种基于你知道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的事情——而不是负疚,你就能做得更好。
2、当你认识到你的孩子的不良行为中你也有份时,你就能知道该怎样改变你的行为,进而帮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3、孩子们的行为不当,通常是由于环境所限。父母有理由同情孩子和自己,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不良行为的标签。从承担责任的方面来考虑并且注重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注重不良行为或惩罚,就会令人振奋。
4、既然我们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
5、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6、当孩子丧失信心时,就会选择以下不恰当的行为或错误的观念:
①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②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③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④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注: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
【我思】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我相信很多父母都和曾经的我一样,用大声呵斥或惩罚的手段来制作他们的行为。正面管教推崇的“和善而坚定”在刚开始践行的时候大人觉得很难,制止孩子正在进行的不良行为,没有大声呵斥或惩罚来得快,所以更愿意选择后者。
看了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观念,反思自己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发现自己对营造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意识确实不够,或者说压根没有。那什么是归属感呢,单从字面上我们都能理解。只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忘记。我记得之前听广播的时候,听过这么一段话: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去奋斗,同时也告诉孩子不管在外面受了多少苦多少累,回家总有一碗热饭吃。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时,回想自己的成长,父亲给我的归属感也是满满的。
我们做为父母,要让孩子觉得他是归属于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是我们这个家庭的重要成员,缺一不可。我想通过自己的践行,让孩子们感受到我很爱他们。如果他们做出一些不良行为,我们会很难受,但我会愿意帮他。
注重解决问题而不是注重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