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日本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对日本教育出来的“不给家长惹麻烦”的孩子有了另一种想法。我很好奇日本人到底是怎么看待孩子教育这件事,于是买了七田真的这本《爱与规则》。
在大丸百货,我们带着孩子在休息区,边上是一位带着五六岁儿子的父亲。这位父亲一直在打电话,看样子是工作上的事情,他的妻子带着小孩子在哺乳室。这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儿应该正处在我们常说的人嫌狗厌的阶段,再加上没有家长和他玩,就自己爬上爬下,跑来跑去。忽然,我们听到了一声巨响,和他的父亲一起看过去,发现是孩子在爬椅子的时候,连人带椅子一起摔倒了。孩子显然吓得不轻,这个父亲赶紧中断电话,扶起椅子,不停的和我们道歉。我们表示没关系,然后他继续讲电话。孩子站到了他的身边,他也只是拍了拍孩子,并没看也没说什么。小男孩儿跑到了哺乳室,没听懂和妈妈说了啥,但是很快又跑出来,一个人玩了起来。
我和队友都以为这一摔会带来一场哭喊,结果两分钟就安静的平息了。这要是换成我家小祖宗,这会儿肯定是在老母亲身上甩鼻涕呢。我和队友带着羡慕崇拜的心情,继续陪小祖宗研究刚买的饮料。无意间一抬头,我看见了那个小男孩看我和小祖宗的目光,没有冷漠,没有好奇,满满的是羡慕和向往。我内心为之一振:在我们羡慕人家教子有方的时候,殊不知,小孩子确羡慕我们对孩子的宠爱。
很多人都教育我,孩子不能太宠爱,摔了不能扶,哭了不要哄,挫折教育才有用;很多人指导我,孩子就得吓唬住,管住了,不然以后就麻烦了。可以说我连一次都做不到,不是不相信,只是不忍心。我没说过孩子一句重话,没打过孩子一下,可是到目前为止,除了无法断奶,她也并没有表现出顽劣的迹象。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要挫折教育,我也好奇,这种不给父母添麻烦的教育目的是不是真的好。尤其是在读过《无缘社会》和《女性贫困》之后,我不知道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教育是不是也会助长冷漠。
《爱与规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的疑问。书中的两个关键点,对我的启发很大:
——育儿的3个关键:“爱”、“严格”和信赖;
——培养孩子的目标:要培养其成为能够自我约束、不被自己的感情所驱使、能够自我保护的孩子;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明白社会规则的孩子,懂得不可以伤害别人,不可以给别人添麻烦;培养孩子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孩子;培养其成为面对目标时,有足够的韧性、紧抓目标不放的孩子。
在日本人这种严格的标准下,爱仍然是第一位的。人为的设置挫折,这不是爱的教育,而是阻碍了爱的表达和传递。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哪怕是崴了脚烫了手这种事情,队友要是说,自己站起来吧,或者说,自己涂点药就好了,是不是立刻就有杀了他的心呢!
信任自己的孩子始终是向着好的方向前进的,掌控好孩子前进的路线,遇到违反原则的事情要坚定的反对,让孩子处于爱的环境中,不偏执,不怯懦,积极又热情,实现她这一生最大的价值。这可能才是是一个教育可以达到的比较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