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整理一下关于村上春树的书,翻到《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原先读这本书的时候比较关注小泽征尔先生对各位大师作品的解读,这次比较关注作者的心理变化和创作路径。书中的对话是村上春树和小泽先生之间关于音乐的闲聊,作为一名资深的爵士乐迷,交替欣赏爵士乐和古典音乐既带来反差,但又体验到了同样美好的音乐给人带来的愉悦感。音乐的直觉性会让人自然而然地融入旋律之中,身心跟着同频共振,而且这种体验又会随着不断积累内化成生命的节律,一旦碰到合适的机会就会在心底里不断铺陈,连绵起伏,让人通体舒泰……
村上春树的问题非常简单和直接,小泽先生的话也很平淡和自然,但正因为两人非常享受这一个话题,所以围绕展开的过程不断会闪耀出令人惊叹的光芒。能够跟大师一起听唱片是多么幸福的事,2010年这场对话的缘起就是从他们一起听唱片,聊到古尔德和伯恩斯坦演奏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开始。作为指挥家的小泽先生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能捕捉到演奏家,不同乐队,现场演奏或者录音版本对同一首曲子不同的细腻表达,也道出了有时候影响演奏效果的意外因素。现在想来要让所有细节都完美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能够听到一次十分精彩的演出就真是太幸运了。
作为乐迷,村上春树对音乐家的热情崇拜溢于言表。作为书写者,他更能体会对艺术家来说工作的时候就能获得的那种纯粹快乐。小泽先生的敬业状态,和他自己对写作的自律和努力有着相似的心流状态,那种专注带给人的效率和成就感使他们同样把自己做的事变成了支撑生命力蓬勃燃烧的能量。书中提到很多音乐家身上都会有这种转化力。我们听到的可能只是一首曲子或者看到一个故事,但是对他们来说创作不仅仅是工作,也是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所以好的作品不仅能够打动人,经得起时间的淬炼,并且可以在不同的时候给予我们不同的启发和动力。
指挥家在同乐队的合作中不断打磨出更接近自己理想状态的音乐,而作家也是在书写过程中寻求更多写作的意义。这种蜕变的过程来自于艺术家内心的理想主义。虽然他们同样面临生存的压力,却依然坚守着正直,真诚,以及心灵的纯净和完美主义。读着,读着,脑海中浮现出在小泽征尔先生75岁生日那天排练现场乐队成员为他奏起生日歌时的笑容,那么孩子般的天真,甚至有些腼腆。也许艺术家都需要有这样的赤子之心,作品才会迷人。
两人平时都起得很早,小泽先生会研究他的乐谱,村上春树则不停敲打他的键盘,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不仅让我们有幸欣赏到那么多精彩作品,更感受到大师精神力量的榜样。做一件事不必太计较得失,结果,要努力学会在做的过程中就享受它,如果能让自己大部分时间都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从做的每件事上都体会到快乐,人生就已经非常的美好啦。听一张巴伦博伊姆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安……